中外深海探测技术现状:新疆域的机遇与挑战――记法学前沿2018年(2)总第263期暨浙江大学海洋法律与治理2018高端专题讲座系列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8-03-23 点击次数:239

    2018年3月23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总工程师周宁教授在之江校区5号楼206室为法学院师生作了《中外深海探测技术现状:新疆域的机遇与挑战》的专题汇报。学院张克宁教授担任本次报告的主持人。

    汇报起始,周宁教授为师生们生动地讲述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海洋观念,所谓“鱼盐之利,舟楫之便”,海洋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渔业、矿物资源与航行的便利。点题之后,周宁教授回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项下的“新疆域”理念,指出大洋属于“新疆域”四大疆域(深海、极地、外空及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教授在第一部分“国际海底及其资源”中,从海洋地质科学的角度为师生详细介绍了包含固体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与能源在内的各类型资源的具体样态、物理属性。

    随后,周教授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中国在深海大洋的具体发展事件,理清了海洋资源争夺与法律斗争的历史脉络,尤其是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本身的成立、发展与前景。周教授从技术上介绍了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提交、通过的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申请与基本情况,尤其是中国对于海底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介壳三种资源的考察、开发现状。紧接着,周教授以第一手的图片与视频形式介绍了大洋协会的大洋调查专业装置与设备,引起了师生们的广泛兴趣。

    接着,周宁教授总结到,大洋协会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海底资源专属勘探区和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中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考察、开发、探勘活动方兴未艾,从最初的白手起家到现在的中流砥柱都是无数海洋人日以继夜、不辞辛劳的心血结晶。周教授补充到,国际管辖海域以外的国际海域是各国争取拓展战略利益的深层空间(负高地)代表着国家实力,同时也是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科学探索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

    张克宁教授对周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与总结。周教授丰富的阅历与专业的知识给师生们印象深刻。讲座尾声,周教授积极参与了问答环节。至此,本次讲座获得了圆满成功。

(浙江大学海洋法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