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三尺,公道温情――记丽水温州两市基层法律援助寒假社会实践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9-02-25 点击次数:131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华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落实青年学生深入基层、认识国情,在实践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方针,来自光华法学院的四位大二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奔赴丽水、温州两市,开展了以“基层法律援助调研”为主题的,为期8日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当前法律援助制度的形式、流程和内容,挖掘到了现阶段这项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实施的困难所在,并对法律援助制度的优化措施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一定的思考。

2019年2月17日晚,实践团队一行人抵达了丽水市莲都区。在经过一晚的讨论和休整后,实践活动于第二天正式开始。2月18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中院梅剑文法官的陪同下参观了整个诉讼服务大厅。随后,莲都区法律援助服务中心主任向我们细致阐述了丽水法律援助的情况。自2004年以来,丽水市法律援助案件呈现递增的趋势,并且近年来,随着“刑事辩护全覆盖”大背景的全面铺开,此类型的法律援助案件还会继续上升。主任告诉实践团队成员,法律援助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法律援助中心对申请人递交的申请材料很难做到实质审查、法律援助服务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等。当然,主任同样指出,法律援助制度是贯彻依法治国方针、迈向法治社会目标的一项重要的利民政策,困难和问题的存在不能掩盖其显著的成效。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法律援助制度可以不断完善,更进一步地缓和社会问题,更好地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2月19日上午,实践团队一行人来到温州市洞头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正式开启了在洞头的调研之旅。法律服务中心法管科科长等人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并在纠纷调解室内同实践团成员进行了座谈交流。科长首先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近几年洞头法律援助案件从数量到类别上的变化,并结合法律法规的修改,政策的目的和市场的趋势等因素分析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其合理性。同时,科长还援引了之前经手的两个农民工讨薪案件,从而使枯燥的理论显得更加直观生动。在座谈会的最后,科长从一名实务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向实践团队成员讲述了她工作近二十年来,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最大感受,也向大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中肯建议。实践团队成员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当天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了调研的第三站――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泽商律师事务所。泽商律师事务所创办于2007年3月,是一家较为年轻又极具专业实力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来到泽商律师事务所之后,调研团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招待。在两位律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初步了解了事务所内的文印系统、信息资料系统和网络通讯系统,感受到其现代化的办公场所和一流的硬件设施为本所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带来的完善物质保证。随后,实践团队跟随两位律师前往洞头区检察院旁听了其法律帮助工作,并与两位律师进行了一场轻松愉悦的座谈会。在与律师的谈话中,实践团队成员更进一步地了解到基层法律工作者对法律援助工作相关问题的见解。与非基层法院的宏观视角不同,他们的看法更加的“接地气”,为调研提供了崭新的思考角度。

在洞头区的最后两天,虽然阴雨连绵,但这不能阻挡实践团队的热情。实践团队来到洞头区人民法院,亲身体验了在此开庭的两场庭审。其中一场便是由洞头区法律援助中心以及浙江浙商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援助的,涉及贩卖毒品罪的刑事案件庭审。由于案情较为复杂,法官宣布择期宣判。尽管实践团队很遗憾地无法亲眼见证案件判决的庄严一刻,但是实践团队依然收获良多。不论是法律援助中援助律师为被告人辛勤的付出,还是援助律师在辩护中的严谨的态度与娴熟的技巧,都令实践团队的队员大受鼓舞和启发。通过观摩这两场庭审,实践团队不仅加深对于法院审判阶段法律运作程序的了解,更接触到了法律援助中最切实的刑庭辩护方式。

随着新学期的脚步临近,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也进入了尾声。这是一段理论与实务交织的全新体验,更是一次将法律精神和服务意识融于实践的不懈努力。实践团队相信,在当前法治氛围愈加浓厚,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大环境下,法律人会不断克服现有的困难,排除既有的弊端,推动基层法律援助制度继续在规范化、体系化的道路上不停前进,让法律援助在实践中更好地彰显它捍卫弱势群体权益的巨大价值。

文稿:章奕宁、王萌萌、陈锐、王欣

摄影:章奕宁、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