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词】通过经济学与法学的结合,帮助学生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法律上各项制度的设定与运行。
【人物名片】范良聪,汉族,1984年生,经济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曾访问芝加哥大学两年,挂职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庭一年,研究方向是法律经济学与经济法,主讲经济法、法律经济学与法律定量研究方法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已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法学研究》、Game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B.E. Journal of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等国内外刊物上(合作)发表论文近三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自科基金、省社科基金等项目若干,曾获得第十八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十九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获奖感言】获奖感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与诸位共勉。
一、机缘巧合,经法结合
范良聪老师来到浙大法学院,可以称得上是机缘巧合。作为经济学博士和公共管理博士后,他参加了一次法学老师组织的跨学科交流活动,在与法学院的青年才俊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合作创作完成了一些作品,体会到了学科交叉的魅力。“随着后续交流的深入,我也逐渐认识到了法学学科的博大精深,以及这门长在地上的学科和经济学这门飘在天上的学科结合可能产生出来的前景。”
在表达出了对法学的向往的意向后,在当时法学院的领导以及相关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范老师迈出了到法学院试验的步伐,在法学院开设了经济法、法律经济学等课程。范老师帮助学生跳出传统法学的思维框架与模式,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法律上各项制度的设定与运行。
对于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范老师认为,不管是法学还是经济学,最终都旨在于理解和把握人与社会之本质,取任何一面都将失之东隅。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还要超越这种研究对象上的关联。经济学追求的效率与法学追求的公平正义之间并无尖锐的矛盾,演化至今依然有效存续的法律规则,大体上都兼顾了公平(机会公平)和效率。他建议对法律经济学感兴趣的同学,当碰到任何一个法律问题时,先放下先见或偏见,从两个视角出发,不仅考虑形式上的合法,也考虑实质上的合法(合理),相互印证。如果从这两个视角出发获得的答案不一致时,那也许就意味着,其中可能潜藏着一个有趣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循循善诱,教导有方
谈到教育的理念,范老师认为,大学教育的本质功能有三重,一是育人,二是铸能,三是授业。育人之根本有两重含义,一是求真,二是启蒙,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寻找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中的道德律令。他期望中的大学之道是,经过它的洗礼,同学们能够品鉴事物之真假,品质之好坏,有独立思考之能力,不人云亦云;与此同时,形成独立之人格,确立为人处世之根本原则,尤其是明白人之为人的根本,以及人之为社会人所应当拥有的良知和担当。
铸能,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锤炼思维方式。大学的学习,根本不在知识,而在于观察世界、提炼问题、分析解决的根本进路。不同的学科在这一点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不管是在哪个学科,都有其观察世界的进路。因此,范老师努力让课堂成为换一个视角看问题的场所。在他看来,求学之道的根本在于求,而不在于学;学问的根本同样在于问而不在于学。
授业是大学教育最正统的功能。不过,正如谚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么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重要的已经不是知识本身。围绕知识展开的学习终将深陷泥潭而无以自拔。对于大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生产知识、学习知识的技巧。因此,范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学习时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二是方法工具,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学习做准备。
在教学方式上,范老师更愿意使用一种启发式的、逼迫式、对话式的教学,希望通过交流反馈与互动培养同学们观察分析、自主思考的能力。“没有交流反馈的学习是不会有很好的效果的,同样,思维的淬炼也只有在交互之中得以完成。”
受到疫情的影响,本学期采用了线上教学的方式。对此,范老师认为,线上教学的结果可能两极分化。有更多的同学愿意发言是意外之喜,但学习上偏被动的同学可能不参与课堂了。作为学习的主体,内因依然还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希望同学们更为主动地提问。
在范老师看来,教学与研究是互相影响与促进的。良好的教学质量通常建立在深入研究与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而有趣的学术问题常常产生于教学过程中因为困惑带来的深究。为此,范老师从未停止过学习,也影响着同学们的学习态度。
三、因材施教,良师益友
范老师的课程,用广博的经济学知识为同学们打开了学科研究的新视角,将复杂而深刻的知识体系转化为易懂而精炼的语言,促进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学习。在课堂之外,他也用他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范老师指导法学院2018年理律杯参赛队伍,带领队员们斩获了最佳文书奖。他积极鼓励和推荐学生参与挑战杯,德恒杯等学术竞赛,开展读书会活动,为学生们的发展做出了很多支持和贡献。他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未来规划,细致地解答学生们的疑难问题。他以自己的学术热情感染着学生,身行一例,胜似千言。
“范老师对于每一位同学的课程论文都认真批改,多次提出改进建议,上千字的邮件回复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师身上‘认真负责’的特质,同时也鞭策我沉下心来钻研,更加认真地对待学习。”一位同学在采访中回忆道,“在研究生推免期间,范老师非常热心地接受了我提出的撰写推荐信的请求,结合我个人的具体情况,为我量身打造了一封‘有血有肉’的推荐信;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我多次向范老师请教问题,他都耐心、细致地解答了我的问题,对我的毕业论文提出了实质性的、有帮助的修改建议。”范老师治学严谨,平易近人,是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最后,范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在我看来,大学教育的根本确实就在于育德树人。不过对于法学而言,这个人并不仅仅是一个具象的法律人,能够娴熟地运用法律工具定分止争,而且还应该是一个适于社会,乃至于发现更好生活的人。他不仅追求人们所赞同之事务,更是追求自己所认为的值得赞同之事务,并以后者为指引,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他坚定地朝着公正无偏的方向前进,怀抱公共精神,敢于担当使命,而不仅仅是蝇营狗苟。他应该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胸怀广阔的视野,拥有足够的大局观,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办案。未来的社会是属于法学的。”
撰稿:李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