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悄然爬上窗棂,笔者在之江咖啡厅见到了钱旭老师。钱旭老师,2014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国际经济法硕士学位,2019年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钱旭老师曾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年度学术交流奖,作为海牙国际法协会的博士访问学者,并于2019年10月加入香港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一带一路和大湾区的法律合作”。在国际商事仲裁的实务处理上,钱旭老师也有丰富的经历:曾在香港Hart Giles Notaries & Solicitors律所从事争端解决,任职于亚洲开发银行(ADB),作为高级法律顾问处理涉及亚洲和太平洋之间的南-南发展政策合作相关的法律问题。此外,钱旭老师还是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第九次外商投资会议受邀专家,亚洲国际法协会成员,Asia Pacific FDI Network成员,Academic Forum on 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成员,2019年香港气候变化模拟法庭竞赛评委,2018年香港气候变化模拟法庭竞赛评委,2018年东京青年领袖能源论坛的香港代表,香港律师会CPD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课程兼职讲师。
谈及光华法学院的工作与生活时,钱旭老师表示之江校区的环境很像港中文和港大,绿水青山、清幽宁静,很适合做学术,这也给她一种亲切之感。之江的某一部分又与海牙的国际法学院相似,岁月蹉跎、时光流转,但它始终屹立在那,生生不息。法学院的学术氛围很浓厚,同事们都很友好,大家时常会就刚阅读的书籍或文献进行讨论交流,不论专业领域是否相同,每每谈论都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在学术研究上,钱旭老师希望自己在国际经济法这片领域上不断钻研下去,做好,做深,做精。对于未来想走学术研究方向的同学,钱旭老师坦言这条路并不容易:“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耐心的,长时间积累的过程,因为你可能要等十余年才能看到自己的成果。”但是钱旭老师本着对国际经济法的热爱,愿意在这条路上坚持,既希望实现个人理想,也想要给国家和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钱旭老师热爱教学,在重视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专注于让同学们提早了解到实务方面的知识,这对未来的工作会很有帮助。钱旭老师笑着说道,她有时会在课上临时发下数百页的全英文材料,并要求在半小时内记住材料的主要内容。这并不是无厘头的压力考验,而正是未来职场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老板临时给你一份上百页的材料,并说半小时后要会见客户让你做好准备。
对于同学们在国际经济法上的学习,钱旭老师给出了中肯的建议。第一,语言能力是大关。国际经济法是国际法的一种,我们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够看懂原版的英文文献,能达到与外国人流利交流的程度。第二,要多读经典,也可涉猎有关经济学的书籍。这样的阅读能给人带来新的思维模式。阅读经济学人、Financial Times等杂志,也不失为培养兴趣的方式。钱旭老师还表示,国际经济法其实并不神秘,它贴近现实,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贸易摩擦,区域性的贸易伙伴协定,其中就会涉及很多国际经济法的知识。
在同学们的职业规划上,钱旭老师根据自身经历提出两方面的建议。出国留学最重要的是英语水平,其次是自己的GPA。关于推荐信,一方面要找了解自己特色的老师,另一方面也要承诺自己的确有足够的能力。在实习经历上,拿到国际经济法硕士学位后,钱旭老师选择去律所尝试一年。钱旭老师所就职的律所是一家由几名英国人合资创办的香港精品所。精品所的特点是“小而精”,其工作模式与“红圈所”有所不同。钱旭老师说道,“在精品所实习的好处是,你能够见证到一个案件 ‘从始至终’的生命周期,通过接触到案件的各种细枝末节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充分的锻炼。而在红圈所,由于大多是teamwork形式,刚刚入职的律师常常只能负责项目中的某个部分。因此对有志于从事律师行业的同学,精品所也不失为优良的锻炼平台。”
对于未来方向的选择,钱旭老师鼓励同学们将视野放宽至二三线城市,“在那里,我们照样可以开拓出一片自己的市场”。比如,在聚集着大量侨商的义乌市,商事仲裁调解业务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钱旭老师表示,当想好自己真正要做什么时,要时刻清楚自己的立场,最终抵达自己真正想要去的方向。趁年轻,不必担心试错,“不要犹豫这时restart会不会太晚,因为我们永远都不会比今天更年轻了”。
没有其他工作时,钱旭老师会将大部分时间交给阅读。钱旭老师非常享受和珍惜看书的时光:“这种感觉完全不孤独,坐下来,翻开一本书,整个世界就是自己的。”窗外,叶影摇曳,阳光和煦,似乎都在应答着这份美好。
撰稿人:张越
图片来源于钱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