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法致公”创新沙龙——光华法学院学生成长中心之“明法致公”创新创业沙龙第二期举行
发布者:宋蕊  发布日期:2022-02-12 点击次数:33

导语:光华法学院学生成长中心之“明法致公”创新创业沙龙第二期于202229日举办。通过讲者的分享,同学们对法学三大杯赛事的相关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


光华法学院学生成长中心旨在训练学生法学思维、培养学生学术兴趣,学院团委特举办“明法致公”创新创业沙龙,继第一期沙龙活动主题聚焦创新创业赛事交流的基础上,第二期沙龙围绕法学三大杯赛事主题,活动邀请到了本院赛事指导教师及往届参赛的优秀学长学姐,就法学三大杯赛事相关情况、比赛经验、参赛感悟等进行分享,并解答同学们的疑惑。

沙龙由光华法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副主任,学生成长中心副主任骆笑老师主持。骆笑老师对两位主讲老师及四位学长学姐进行了介绍,使同学们对主讲人在法学三大杯赛事的经历有了初步认识。同时,骆笑老师介绍了我院近期在法学三大杯赛事中所获得的丰硕成果,鼓励同学们踊跃参与,积极准备。



随后,学院副院长、学生成长中心主任赵骏教授为同学们进行指导。赵教授指出,积极参与三大杯赛事,符合理论结合实践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国家对于法治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会让参赛者同学获益良多。赵骏教授还分别向大家介绍了“杰赛普(Jessup)”、“贸仲杯”、“理律杯”三大赛事的具体特点,并结合自身经历对学院日后赛事训练、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展望。

随后,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罗国强教授为同学们进行了指导。罗国强教授指出,国际模拟法庭比赛对于国家涉外人才储备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对个人能力素养、就业竞争力等也大有提升。他介绍了国际模拟法庭比赛与辩论赛的差异,使同学们认识到国际模拟法庭比赛不同于英文版的辩论赛。结合自身赛事指导经历,罗国强教授着重介绍了“杰赛普”比赛的流程和不同训练阶段的任务等,建议同学们找准兴趣,专注于一个赛事训练。

学院19级本科生,第十八届、十九届贸仲杯三等奖获得者李昀筱同学针对“贸仲杯”比赛,从参赛目的、赛事简介、参赛体验、备赛资源四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李昀筱的分享中,同学们了解到参赛不仅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过程,也是锻炼法律检索能力、法律文书撰写能力、表达能力的良好机会。同时,参赛经历也会对同学们日后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李昀筱说,参赛本身是一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事情,同学们若决心拿奖,就需要投入很多精力。

学院21级硕士研究生、第十七届“理律杯”优秀辩手奖获得者章蒙同学进行了分享。章蒙结合自身比赛经历,详细介绍了ICC(国际刑事法院)中文赛及“理律杯”比赛的庭审赛制异同,指出相比于辩论赛,模拟法庭比赛具有专业性强、备赛周期长、评委角色突出等特点。章蒙从文书写作以及陈述、质询、回答、结辩四个庭辩阶段分享了比赛经验,并鼓励作为法学生积极参加法学比赛,培养自己在特定法学领域的兴趣。

随后,学院19级本科生、第十九届“理律杯”模拟法庭竞赛队长牛泽龙同学进行了分享。首先介绍了“理律杯”比赛的选拔难度和能力考察范围,如书状撰写既考验专业能力也注重对案件细节的掌握,而模拟庭辩则侧重于对法律规范的运用以及临场表达能力。牛泽龙介绍说,备赛本身也是对专业课的学习与巩固。同时,参加比赛也有助于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扩展人脉、丰富简历,并且参赛经历也是一段难忘的记忆。他鼓励有志于参加比赛的同学们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积极参加校内外赛事以积累经验。

学院21级博士研究生、IHL Eastern Asia Round一等奖获得者于红运同学进行了分享。于红运指出“杰赛普”比赛是最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法学赛事,参赛过程有助于同学们探索职业方向。在赛事报名资格方面,他鼓励本、硕、博同学都参与到赛事中来。同时,他也强调面对赛事不要因自身能力不足而产生畏难情绪,可以在参赛过程中锻炼专业知识,提高语言水平。

最后,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成长中心执行主任李冬雪老师对本次分享活动进行了总结。李冬雪老师指出青年人的成长离不开价值观和使命感的推动,法学比赛是同学们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良好平台。她鼓励同学们在赛事中开拓自身视野,在与竞争对手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同时锻炼专业素养,为日后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本次活动使同学们对法学三大杯赛事有了全面、详细的了解,点燃了同学们的参赛热情,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本次沙龙中师长的分享使同学们意识到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意义,为日后在赛事中培养专业素养、提高专业能力、夯实职业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