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DMB(登攀)节简介:
DMB(Doctor, Master and Bachelor,寓意“登攀”)节是由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指导,浙江大学博士生会和研究生会共同主办,全校广大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参与的大型综合性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自1993年起,已成功举办二十七届,每年的参与人数达到近万人次。DMB(登攀)节始终以弘扬人文精神,强化思想引领,营造学术氛围、优化学术生态、提升研究生能力素养为宗旨。2016 年度成为我校大学生素质培育品牌项目,2017 年度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优秀品牌项目银奖。本届 DMB(登攀)节以“百廿五筑梦卓越,二十八矢志登攀”为主题,聚焦学科学术发展,强化使命愿景引领,引领浙大学子涵养勇攀科研高峰、坚持“四个面向”的学术追求,坚持奉献成长、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为国家建设全球主要科学中心、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浙大力量。
2022年6月24日,浙江大学第二十八届DMB(登攀)节活动——月轮讲坛之青云器榜样说:法学博士生职业生涯规划系列分享会通过线上腾讯会议的方式举行,除浙江大学之外,有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共同参与。
本次活动邀请到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博士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李婉贞主讲,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陈龙博士与谈。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生会执行主席、2021级博士生顾天杰对本次主讲人的基本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对受邀参加的主讲人、与谈人表示感谢。
首先,李婉贞博士强调了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论文是博士就职高校的决定性因素,小论文应与大论文衔接起来,在后期写作大论文时会比较便利。选题的确定要与导师沟通,即使不能确定大论文的选题,也要多写新兴问题的小论文。基础性的问题研究是很重要的,但是论文发表比较难,博士数量高、法学期刊少,要用更务实的态度撰写小论文。一方面为了满足毕业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最好的方法就是模仿。找寻自己专业领域的顶级期刊论文,模仿其论文结构、论证方法与思路等,就会熟能生巧。
其次,李婉贞博士对小论文写作发表了看法。一是选题问题,前沿性的容易刊发。二是速度问题,写的快就写得多,初稿写作时不用苛求高质量,修改至少2-3遍就可以和导师沟通。三是多和老师同学交流,多修改。写出来就投稿,要有信心,拒稿是很正常的。虽然期刊编辑的口味、角度不同,但也要吸取审稿人的建议。
再次,李婉贞博士分享了其大论文写作的经验。大论文写作大纲很重要,因需要外审专家把关,因此大论文是“稳字当头”。大论文写作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状态和环境以及可以集中写作的时间。在遇到写作困难的时候,就停下笔,搜寻资料和理通思路。大论文写作是读博期间最锻炼的环节,如果遇到困难就要与导师、同学、家人沟通,良好的状态会带来高效的写作。
最后,李婉贞博士认为读博士要对未来职业有明确的规划,最好是在下定读博的决心时就做好规划。至少在论文送外审前后,就要提前了解不同学校的招聘要求。
陈龙博士生是光华法学院优秀的在读博士生,与李婉贞博士展开了深入与谈。与谈内容主要围绕小论文的写作与大论文的构思,两位也一同对现场提问进行了回答。
李婉贞博士认为,在大论文开题时,至少一级标题必须确定下来,具体结构后面可以调整。撰写大论文时的预期时间安排与实际执行规划是有出入的。因为选题的原因,开题之后并没有立即动笔,大量资料是外文文献,还要对论文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了解。遇到的困难就是论文中基础性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学者之间的观点是有分歧的,因为直接涉及文章的基本方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理清思路。要处理好心态问题,论文写作过程中不用一直否定自己,必须要坚持、要自信,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能自圆其说。文章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性,文章的厚度依赖于理论的支撑。
陈龙博士生认为论文发表的经验就是多思考、多写。但是前提是有阅读基础,书如果读的太急、太快就不可取,阅读不是就限于博士生阶段,甚至可以是一生的规划。投稿的关键就是论文主题与期刊的匹配度,配合度要高。论文要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不要写成八股文。如果大论文比较散,写作时可以先写内容,然后再考虑布局谋篇。
至此,本次讲座圆满举行。讲座过程中,各位分享人将自己博士职业规划、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经验倾囊相授,为在校法学博士生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来源: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生会
图文:姚若楠,顾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