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 遗产继承只跑一次,基层治理数据协同——光华法学院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法治护航共同富裕实践团海宁分队风采录(第六辑)
发布者:王然  发布日期:2022-07-04 点击次数:6

编者按:今年暑假,在我校“砥砺奋进心向党·青春献礼二十大”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的基础上,光华法学院团委社会实践部牵头组建了具有法学青年特色的赴多地“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法治护航共同富裕”暑期社会实践团。实践团紧扣“枫桥经验”这一主题,依托学院设在诸暨枫桥、海宁等地的研究基地,深入调研思考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富裕建设之间的密切联系。实践团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切实提升法学学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高质量服务社会、服务学校发展大局。2022627日上午,实践团枫桥分队、海宁分队从紫金港校区同时出征,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正式拉开了序幕。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为数字化社会治理改革的排头兵,海宁在治理平台综合化和数字化方面勇作求索争先的“弄潮儿”。为学习相关经验,202272日上午,实践团海宁分队治理平台组、数字法治组来到海宁市司法局,调研“遗产继承一件事数字应用”项目。


海宁市司法局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王亮向同学们介绍该项目的基本情况。海宁市在遗产继承方面长期存在群众侧“三难一多”(群众知情难、遗产查询难、继承办理难、继承纠纷多)和政府侧“三难一高”(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金融销户难、法律风险高)的“顽瘴痼疾”。对此,海宁市因地制宜,设立“公民遗产服务中心”数字化治理平台,协同政府各部门和金融机构等数十家涉财单位,将“遗产库”、“遗嘱库”等纳入应用架构,依托平台整合资源、统一管理,化解老百姓遗产查询难、证明成本高等难题,切实践行“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海宁市公证处主任俞一星向同学们介绍公证改革在项目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海宁市通过实施完善遗嘱登记、增设《继承权证书》作为权利外观等措施,依托平台强化遗产继承的法律保障。



下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暑期实践调研座谈会顺利召开,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葛洪义,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学院院长、教授邵培樟,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黄镇、暑期实践团带队老师王然和全体实践团成员出席了此次会议。



首先,邵培樟教授介绍了海宁市的历史文化、名人事迹、产业经济等基本情况以及围绕“品质生活”进行的城市建设主题。此外,海宁市还引进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等高校,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随后,海宁分队各组组长、指导学长分别汇报了这几天的调研成果,各组成员之间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接下来,黄镇教授以“如何深化对调研对象的认识”为主题,对因果识别、感性认识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他强调,获取数据不是认识的最终状态,提高指标也不是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苦练内功、眼尖手快、感同身受、点到为止



最后,葛洪义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他强调,法治研究要从权利、社会以及社会能给老百姓权利的实现提供哪些便利三个角度出发。法治最核心的要素是权利,规则是实现权利的工具;看待法治要基于现实、扎根基层;社会建设就是要让社会更有活力。


文案:忻奕锋 蔡婷

摄影:娜飞霞 何佳舟 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