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脱俗·人生——光华法学院举办第三期师生午餐沙龙活动
发布者:孙晓红  发布日期:2022-11-12 点击次数:63


20221111日,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第三期师生午餐沙龙活动在紫金港校区西二教学楼507会议室举行,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信勇老师和教育教学中心孙晓红老师,同10位法学21级、22级的同学共度午餐时光。


交流使人进步,师生之间一定要加强交流。”陈老师如是开场,并表达对这次师生午餐会的期待和赞许,认为除之江校区的office time之外,午餐会可充任大一大二同学与老师相识、交流的别样方式。

一边用餐,陈信勇老师一边聊起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自杭大法律系毕业,留校进入校长办公室工作,后返回法律系,任职民法教研室,一晃已近四十载。循着自己的兴趣和敏感,陈老师先后在法律社会学、房地产法方面展开探索,有所成就,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法律社会学专著,两度完成国家级课题。


陈老师谈及自己对文言文与诗歌的爱好,建议同学们重视语文功底,花功夫学文言文,“不仅有关文字水平,而且能不断获取人生的动力。”陈老师有个惯例,对自己结对的新生之友推送《劝学》《师说》,亲自逐段精译,认为应当先懂得这些道理,再学习专业知识。

对于同学提出的“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学习才能获致这一目的”这一问题,陈老师给出了极为精到的回答——

读书是为了脱俗。”

陈老师借用古代山水画中的三重境界,即“平远”“高远”“深远”来谈学习方法,强调要学得宽、高、深。除了课程计划之外,尚需要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学术训练计划,例如,大一时写读书报告,大二写研究综述,大三时借助srtp项目或课程内容,训练科研写作的能力和兴趣。陈老师还为同学送上学习的“十六字方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融会贯通。


学得好了,便感到自己与庸俗越来越远,这一遍人生若想活得精彩,途径便在读书。”陈老师特别叮嘱道,学法律不只是解决生计问题,进大学后立志要高远,不要自限,要去够触更高的要求,做法律文化的传承者。


最后,陈老师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抽象问题具象化、具象问题抽象化”概括了自己的治学体会。

午餐时光匆匆而过,陈老师兴致不减,对于法学院的新一辈学子倾囊相授,谈吐间,外显学者大家之风,内蕴前辈扶掖之情。也让我们期待下一次午餐会,与更多名师硕彦相见!

同学感想:

冯欣玉:

十分荣幸能够参加此次午餐沙龙活动,也感谢学院的用心准备,拉近了大一新生与教授们的距离。陈老师十分健谈,系统性的指导我们规划今后的法学学习以及人生道路,并且分享了自己的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使我更加坚定自己心中对于法学道路的选择,并对未来作为法律人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规划。感谢陈老师!

舒昕雁:

能看出来老师极想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感染我们去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老师这里,我不仅收获了关于学业和人生的宝贵经验,还有心灵上的洗礼、震撼,让我深刻反思自己对于“躺平”和一些网络文化影响下产生的行为的态度,再次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了一次全面检查。“教育的本质在于一个灵魂去影响另一个灵魂”,今天的午餐会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刘静雯:

这次午餐沙龙或许是我上大学以来距离法学专业人士最近的一次,在此次活动中我不仅明晰了自己未来应该拥有的志向和目标,也比之前更加明白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应该如何一步步前进,实现自己的目标。老师友好,负责,对法学有深沉的热爱,而他身上的这些特质似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祝老师一切都好,希望未来我还能有这样的机会。


撰稿:唐柯凡

摄影:翁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