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与传承家乡红色文化
发布者:王若竞  发布日期:2023-02-13 点击次数:10


2023112日至120日,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赴多省各地“寻家乡红色印迹,做时代红色青年”寒假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在各自的家乡分别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红色人物访谈、红色书籍阅读、红色影片观看等多种形式,对家乡的红色文化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社会实践伊始,成员各自阅读感兴趣的红色书籍。115日,社会实践团组织了一场线上读书分享会,由团队成员们向大家介绍自己阅读的红色书籍,并就读后的思想感悟进行交流。董宇航同学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中一窥习总书记在延安的七年历练,以及他心系群众、勤勉务实、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张宇晗同学介绍的书籍是《红岩》,她认为红色经典书籍需要反复阅读和多重解读:“解读不仅仅局限于怀旧与好奇,更要汲取书中的精华,再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外化为自身的行动。历史的长卷翻过了一篇又一篇,而我们的祖国始终屹立在历史的长河。无论是苦难还是辉煌,都必将是人类历史上绚丽的篇章。”《红星照耀中国》里的人物形象给袁嘉曦同学留下的很深的印象:“无论是普通一兵,还是毛泽东,他们所作都是一件事:争取自由和尊严,作为中国人,作为人的自由与尊严。”胡诗雅同学分享的也是《红星照耀中国》,她从文本的真实性、纪实性入手,对“红区”生活、西北根据地的风貌、革命领袖的个人故事、回汉相处和军民相处的细节进行全方面的介绍。

117日,社会实践团的成员进行集体线上观影活动,观看红色影片《长津湖》。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执行运送电台任务的七连是如何凭借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一路奋勇杀敌他们为扭转战场局势做出了巨大贡献,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令人动容如今我国和平的环境与良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将士们的伟大付出,离不开无数革命前辈们的无私奉献,因此我们应当时刻铭记他们的牺牲,牢记他们的初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奋斗。

119日晚,社会实践团在江西成员杨博宇的组织下,采访了江西省南昌市第三福利院参与过抗疫的基层医护人员他们中有疫情爆发期间驻守医院的医生和药剂师,也有支援前线的护士,他们在当地红色文化的感染下,对于如何将红色精神贯彻到日常工作生活中有着独到的见解。当被问到抗疫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以及如何克服这种挑战时,他们表示:“在工作中保障自身身体健康是很大的问题。至于战胜这一点,就是坚强的意志,不怕牺牲因为我们是医护人员,从站在医疗岗位的那一刻起,我们肩上就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就是保护人民的健康,每一个生命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无论是多么大的疫情,我们永远站在人民、患者的前面。”疫情管控放开后,新的挑战接踵而至。作为医护人员的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无畏牺牲、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对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的最佳体现,值得我们学习。

120日上午,在新疆成员郑楚霏同学的帮助下,社会实践团以线上访谈的形式采访了新疆省博物馆的党委书记,围绕着文物、教育、文化、中华民族、红色等关键词,对新疆博物馆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进行探讨。当被问到新疆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如何肩负起培养青少年爱国精神的责任时,书记回答说:“将博物馆建设好、发挥好爱国教育作用是习总书记的要求,也是我们的工作核心。”博物馆采取多种创新性方式达成这一目标,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是学校组织学生来参观,博物馆举办了“小小讲解员”活动,增设了很多跟小朋友的互动的展览方式,让小朋友在参观的时候能够有兴趣看得进去,能够学到知识;二是以网络的方式把博物馆送进学校,博物馆以流动的展板形式将新疆历史展、党史展放到学校,由讲解员给学校的孩子们讲述新疆历史。

对于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规划,书记表示将更注重馆际交流和数字化呈现。馆与馆之间的交流,比如说和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国家交流,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的红色文化;数字化的沉浸式体验,比如以3D的形式重现古城和遗址风貌,能够达成习总书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的期许。

本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探寻了家乡的红色文化印迹,其中包括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事迹与理想信念,也包括我们身边的奉献者与平凡小事。它们无一不代表着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一不激励我们学习领悟中国共产党人历久弥新、彪炳史册的伟大精神谱系,不断推进先辈开创的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努力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