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寻故土追思英烈,走基层汇水成江——浙江大学“红色专项”社会实践
发布者:王若竞  发布日期:2023-02-08 点击次数:10


    在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的背景下,光华法学院社会实践团线下实践小队通过返乡调研红色遗迹,用脚步解码红色文化,弘扬二十大精神;通过参观纪念馆、参与社团慰问活动、采访老党员等多种形式,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增强思想自觉,发出青年声音。

学党史:感悟前人精神,不忘艰苦历史

    安吉老石坎村作为浙北第一党支部,浙北革命火种的发源地,是队员线下参观的重要一站。这座党史学堂位于老石坎村的村委正前方,依托于清朝末年建造的宋氏古宅,党的故事在这里展开。我们的参观也在116日开始。

    走进这座古雅的宋氏民宅,右手边的小屋摆设的是一张麻将桌子,根据墙上的介绍可以得知,这是当时党员们开会时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进行的伪装。正前方的大堂里展示的是党员写的入党申请书,左边的小屋展示的是一些党徽和其他的历史资料。由于参观时正值春节临近期间,并没有讲解员的深入解读,只能通过墙上的资料版对当时的故事有所了解。

    通过墙上的资料,我们得知了党的故事。1927年方铁成受到中共浙江省委的派遣来到浙北地区开始党的地下工作,并在这里建立了浙北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带下,1928年夏,组织领导工人开展了罢工活动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正因为这次罢工活动,共产党在当时老百姓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大家的传颂,共产党在浙北扎根壮大,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忆苦思甜,没有前人的奋斗,就没有今天我们美好的生活,通过共产党员建立党支部的故事,我们能够对共产党人的初心有更深刻的理解。

看发展:探访余村,绿色发展

    安吉余村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是新农村发展的示范基地,习总书记也曾多次亲临指导,余村的发展证明了绿色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

    117日实践小组的成员走进余村,映入眼帘的是停车场里的观光脚踏车,绿色低碳。走入余村小公园,再向前看是农田观光走道,小河清澈的流水、竹子制造的休息亭、两旁干净的农田和整个的大环境相适应,显得干净清新。

    从这条路走到村子的中间,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习总书记亲切的话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底下的泉水不断涌出地面,可以看出的是这里的地下水是很干净的。站在干净宽阔的农村大马路上,可以看见村民们的房子都建得现代,可以看出村民们的生活水平较高。

    路边的牌子上也刻着村规民约,展现了文明的乡风。村委会的旁边也有着健身设备,方便村民强身健体。可以看见村里有很多民宿,用于接待外地的游客,展现了旅游行业在这里的发展。正值春节期间,村委会和村子的小公园里摆设了很多兔子灯,丰富着村民的生活。

    可以说正是在习总书记的指导下,才能建成这样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村庄,绿色发展是正确的道路不证自明。




为了弘扬二十大精神,本实践团通过参观红色纪念馆,参与社区慰问活动,参加志愿活动等多种形式,唱出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强音。本实践团参与同环卫工人清扫路面的志愿活动,继续传承发展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共建和谐、美丽、文明的中国。

早晨8:15,我们就开始了志愿工作。走过一条条的街道,来到了我们所负责的街道。由于街道刚刚经历了早晨的早市活动,地上可以说是一片狼藉。在环卫工人教会我们如何使用两米长的扫帚后,我们就开始了上午的工作。首先用大扫帚将垃圾全部清理到一侧,然后再用小扫帚将垃圾收集到撮子里,最终倒入垃圾车里。

经过我们一上午的努力,终于路面都变得干净又整洁了。看到干净的街道,我们的心在寒冷的冬日也顿时感觉暖洋洋的,不觉升起了一种自豪感。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的身体上受到了锻炼,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虽然活动结束的第二天我感觉浑身酸痛,胳膊也抬不起来,但是这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环卫工人的艰辛,也让我们对二十大以及奉献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激励我们为了美丽的中国而奋斗!(通讯员 李晓 张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