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传承红色基因,缅怀胞波情谊
发布者:王若竞  发布日期:2023-02-26 点击次数:10

寒假实践第一站——德宏芒市罗志昌革命史实纪念馆

为深入探访边疆实地红色基地,切身感悟云南边陲城市——德宏州所蕴含的红色精神与革命文化,本寒假实践队伍于2023130日来到德宏芒市罗志昌革命史实纪念馆进行参观,对这位革命前辈的伟大事迹与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德宏州这座充满红色精神与胞波情谊的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罗志昌,原名罗自昌,是1937年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到云南省恢复地下党组织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更是德宏州第一名共产党员、德宏州第一名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进步青年。在160平方米的陈列室里,展示有罗志昌同志伟岸的半身铜像,以及许多他在老家与同志交流的图片和难得的实物。

 “走出边疆芒市‘红土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黄土地’,再到东北黑龙江、吉林等‘黑土地’,最后又回到家乡云南‘红土地’,这是罗志昌同志光辉革命的一生……”通过义务讲解员娓娓道来的详尽解说,配以那些幸而得以保存的照片,我们了解到沉甸甸的人物生平与重要事迹。尽管部分照片在历史的长河中失去,只能以油画重现,然而在我们的心中,这一切依旧清晰如昨,闪耀着党性的熠熠光辉。

参馆过程中,我们一行人也亲眼见到了罗志昌生前使用过的充满纪念意义的物品,如党章,以及他常用的钢笔与笔记本。这些革命文物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证明者。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更加相信那些一直被歌颂的传奇是真的,那些磨难险阻是真真实实地发生过的,历史有迹可循。同时,保护这些革命文物,就是保护我们的红色基因,就是证明我们的革命信念始终如一。文物代表的是先辈的革命信念,我们传承这些信念,更希望后辈也能在聆听完这段历史后,也能燃起心中的革命信念,使党的光芒一直照耀着神州大地。

正如德宏广播电视台党总支写下的“向罗志昌同志学习,为边疆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我辈青年,必将沿着先人一以贯之的足迹,带着我们的感悟,将党的红色基因不断传承,更好地促进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这次实地调研,我们将会永远铭记罗志昌革命前辈伟大而又光辉的一生,并用文字和图片详细记录,让更多人记住并了解这位共产主义战士身上闪耀着的革命光辉!


寒假实践第二站——德宏芒市中缅友谊树

 22日,线下实践团队来到了德宏芒市宾馆。在云南芒市的芒市宾馆的观光步行道,有两颗特殊的桂花树—缅桂花树,分别由当时的中国总理周恩来和缅甸的总理吴巴瑞亲手栽下。

 1956年栽下的缅桂花树,在六十余年后的今天,早已是亭亭盖矣,中缅的友谊像这桂花树一般,在几十年的时光里深深地根植于中缅人民的心中,又如桂花树的香气一般,幽微细腻的沁入每一个中缅百姓的灵魂里。桂花香像是一条无形的绳索,将两国人民的手紧紧牵着。桂花树是两国友谊源远流长的具像化实体,更是两国未来友谊更进一步的希冀所在。桂花树更赋予了芒市不一样的色彩,芒市是链接中缅的交界,更是两国交流的桥梁。芒市从此便有了”胞波情谊,源远流长”的城市口号,更有”和美芒市,亲如一家”的热切号召。

芒市的多民族色彩注定让这个城市变得不凡,正如标语所言:在芒市,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依。

寒假实践第三站——德宏芒市周总理纪念亭

 24日,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赴云南德宏州“缅红色精神,怀胞波情谊”寒假社会实践队,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勐巴娜西奇珍园周总理纪念亭的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实践由团队中线下人员全程主导并参与,力求深入了解周总理奋斗实践史,紧随榜样的脚步进一步探寻与传承红色精神。周总理纪念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更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队员们的实践从进入亭内缅怀敬爱的周总理开始,之后通过亭内的各项文字介绍,了解到周恩来总理的功勋建树。其中不仅有19554月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非会议,与会29个国家和地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了国际社会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还有19561215日发生的“世界外交史上的第一次”,即周恩来总理携缅甸总理吴巴瑞的畹町之行,及其后的中缅勘界佳话,被国际舆论誉为“新中国外交典范”。准确来说,周总理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与人民。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次实践活动增进了我们对周总理这位伟大革命家与卓越领导人的了解与敬意,有助于我们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我们发扬红色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决心,以及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的信念。

自此,本次社会实践的线下活动全部结束。之后仍然会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宣讲与采访老党员,巩固实践成果,提高实践影响力,深入探访边疆实地红色基地,切身感悟云南边陲城市——德宏州所蕴含的红色精神与革命文化,对德宏州这座充满红色精神与胞波情谊的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发挥青年学子的力量,丰富红色精神与胞波情谊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