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法学院2023年寒假社会实践巡礼
发布者:王若竞  发布日期:2023-03-11 点击次数:10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了解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积极推进2023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1-2月,法学院社会实践团围绕“踔厉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主题,组织6支团队、50余名同学分赴浙江、湖南、辽宁、云南等多地开展线上活动,并辅以一定的线下调查,探寻红色文化、传承文化基因。

一、启航浙里,点亮红色地标

革命的船只自浙江启航。112日起,法学院社会实践团探寻浙江,重温革命斗争的艰苦奋斗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他们前往中国红军王村口纪念馆、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纪念馆、国旗教育馆、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十余个纪念地,重走革命之路,感受人民群众在压迫下自我意识觉醒的可贵与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了解这段历史、缅怀此间岁月,实践团成员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伟大的抗战精神,实践团响应党新时代的号召,利用好红色资源,在革命旧址中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接续红色根脉,发扬好红色精神,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提高国家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魂固本。

红船点亮的星火在祖国大地呈现燎原之势,江西、辽宁、湖南、新疆等地“皆闻殷殷雷”。实践团结合各个成员家乡进行红色遗迹的调研、深入社区进行志愿和慰问活动并采访相关的老党员。老党员的故事,纪念馆和红色遗址中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历史文物,每一段文字介绍,每一尊英雄雕像乃至每片砖瓦都永久而无声地承载着那一段沉甸甸的光辉历史,实践团成员从那一份份如今被保存在展览柜中的物件,体悟当时战争的激烈场面,体会现在幸福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在解码中国故事,重温革命斗争的艰苦奋斗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同时,实践团成员也为纪念馆的改进踊跃进言,为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二、砥砺前行,赓续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实践团美育专项小组从天津的曲艺文化和杭州临平区的文化发展入手,通过探究天津曲艺文化的继承之路,发现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的重要作用,通过推文宣传为其他文化提供借鉴。同时,小组成员参访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南路“一路过年”春节活动,制作山城重庆文化宣传视频,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直观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通过视频宣传,吸引更多人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故鼎新,生生不息。小组成员提炼精神标识,凝结文化精髓,借助互联网对家乡的文化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并结合自身的感受、走访,对不恰当的文化传承现象进行反思,吸取教训,对优秀传承现象进行分析,并学习其中的成功经验。最后,实践团整理了全部稿件,并对各地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形成文化调研报告,以期对今后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笔墨传情,接力中国精神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实践团成员在得知自己的高中同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警卫战士后,自发地组织身边的同学给身处大漠戈壁的官兵们写信,以表达内心的牵挂与敬意。“大漠来信”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深情,虽隔千里,携手同行,实践团成员在感动中汲取报国的力量。为更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红色文化,实践团于115日组织了一场线上读书分享会,由团队成员们向大家介绍自己阅读的红色书籍,并就读后的思想感悟进行交流。对红色书籍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怀旧与好奇,更要汲取书中的精华,再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外化为自身的行动。同时,实践团还进行集体线上观影活动,观看红色影片《长津湖》,回眸抗美援朝历史,为革命前辈的无私奉献动容,铭记他们的牺牲,牢记他们的初心。

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青年一辈身上得到传承,实践团成员采访了江西省南昌市第三福利院参与过抗疫的基层医护人员,他们中有疫情爆发期间驻守医院的医生和药剂师,也有支援前线的护士,他们在当地红色文化的感染下,对于如何将红色精神贯彻到日常工作生活中有着独到的见解。实践团成员对谈新疆省博物馆的党委书记,感悟文博工作者肩负爱国教育作用的重大责任。红色之旅,润物无声,将中国共产党人历久弥新、彪炳史册的伟大精神融入了实践团每一位成员的血脉之中。

踔厉奋发共襄复兴伟业,勇毅前行再谱时代华章。法学院实践团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深入学习、严格把握、实践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用脚步解码中国,读懂非凡十年”。此次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撰写总结报告近三十篇,制作宣传视频近十则,通过差异性的地域选择,收获更丰富的旅程经历和实践体验。无论是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事迹与理想信念,还是身边的奉献者与平凡小事,无一不代表着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一不激励着实践团成员学习领悟,不断推进先辈开创的共产主义革命事业,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凝心聚力,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