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2008年7月16日第A0017版报道:
本报讯 7月10~17日,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主办全国大学生光华法学夏令营。这个夏令营是免费的,条件是你学业足够优秀。四川大学法学系大三学生周维珩第一次踏上杭州的土地,刚从都江堰当志愿者回来,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另外49位法学专业学生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
昨天,我省高考第一批投档线揭晓,政法专业分数依然居高不下,成为文科大热门。法学都热了10多年了,笔者和这些中国法律的未来之星们零距离对话,他们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有多大?他们感受到就业压力了吗?
为什么免费?浙大的一次亲情攻势
50名营员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国内25所重点高校的法学专业,个个都是系里成绩拔尖的学生。开营仪式上,浙大光华法学院的院长孙笑侠说,办这个夏令营主要目的是为全国优秀的法科大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近距离和仰慕的贺卫方等教授进行沟通。另一个目的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营员们开学都要大四了,大部分学生都有考研打算,借此机会宣传一下浙大的法学专业,这个夏令营就是一次“亲情攻势”。
有什么收获?干大事要从小处做起
夏令营快要结束,学员们都学到了什么?对此,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来自厦门大学的张倩雯用“特别好”来形容她的感觉。14日晚她和队友临时组成的辩论队赢得了辩论赛的胜利。张倩雯说,夏令营让她收获了一大群好朋友;北京大学的谢广远和教授们讨论了专业的前景和法学的现状,大大开拓了眼界,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明确的定位和更具体的规划。
高才生走上社会后会不会眼高手低?笔者问了营员们,他们大部分都去律师事务所、法院等机构参加过实习或社会实践,做的都是一些整理卷宗,现场记录等简单的文字工作,这些工作相对比较枯燥,而且在学校里学过的理论知识并不能一下子运用到实践中去。但张倩雯说,她不介意做这些琐碎基础的工作,通过实践她能够找出计划学习和实际学习间的差距。谢广远则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要做成功的大律师大法官,必然要从琐碎的事情做起。四川大学法学系的周维珩从去年开始就在四川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进行社会实践,通过为民工讨薪,周维珩接触到社会底层,体会到了法律工作的艰苦,他说要调整心态去面对现实的困难:“这个社会不会来适应我们,而是要我们去适应社会,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
本报实习生 费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