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赏桂杂忆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08-12-26 点击次数:1599

    金秋十月,艳阳高照,丹桂飘香,是一年中难得一遇的重阳佳节。光华法学院殷殷怀旧,邀请了离退休教工近20人,到学院新址赏桂。我非该院教师,多承逾格关爱,在受邀之列,得能躬亲胜事,幸甚。
 大学时期,我学法律,走向社会后,因工作需要改了行,长期在原杭大执教经济学,最后从经济学院离休。但我和母校法学院情深谊厚,结下了源远流长的不解之缘。因为,我是浙大法学院首届(1949年)毕业生,1980年,杭大恢复法律系时,我参加筹建小组,去京、沪等地法学院、所访问取经,参加司法部召开的教材编写会议,并在王明灿司长的协助下,拟订了法律系第一份教学计划。80年代中期,因招研需要,还曾勉为其难,和该系马绍春教授合招《经济法》研究生。1994年,浙江大学设立国际经济法系,母校100、110周年校庆,母院55、60周年院庆,以及李浩培院长诞辰100周年,我都竭诚尽心,振臂戮力,倾情联系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法学院老校友,回来参加庆祝纪念活动。
 离休近20年中,我未为自己的原单位经济学院写过只字片句,但却魂绕梦牵,情不自禁,先后在 《纵横》(全国政协刊物)、《浙大法律评论》、《浙江大学报》、《李浩培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法学院联谊通讯》等报刊上,给法学院作文赋诗,撰写楹联,不下十次。师恩长存,教泽永垂,现在我虽年逾杖朝,冥冥薄暮,但忆当年程门立雪,寸草春晖,不禁神驰情系,深切缅怀曾经哺育过我的法学院。
 学院新址在钱塘江滨,月轮山麓,左傍六和塔,右邻九溪,背倚苍山,面濒碧水,林木参天,茂密成荫,华树芳径,浓郁清新。我们赏桂的地方,在一号主楼(旧名慎思堂)前面,惠风拂面,凉爽宜人,后有青山屏蔽,前有绿水长流,两株常绿银桂,高达十余米,并立两侧,花蔟怒放,掩遮天日,馥郁清香,芬芳扑鼻。仰望苍穹,白云飘渺,时隐时现;俯视草坪,绿茵似毯,丰美平整,我们开怀品茗,尽兴赏桂,茶香桂香,浑然一体,难得的良辰美景,使我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我们座位的一侧,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江大学旧址”的碑志,引人瞩目。现在,不说中青年,就是老年人,曾上月轮山亲眼看到过之江大学的,恐为数也不是很多了。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各种方法,竞向我国入侵。在精神文化方面,美国是较为突出的,光教会就在中国办了许多学校。我国许多有名的高校,如北京的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杭州的之江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长沙的湘雅医学院和广州的岭南大学,都是美国教会设立的。他们在中国兴教办学,是美国对华侵略扩张的政策的组成部分。但不可讳言,也介绍进来“西学”,在中国传播了科学、技术、民主、自由等西方新文化。
 之江大学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前身为1848年设在宁波的崇信义塾,1867年迁来杭州后,改名为育英义塾和育英书院,1911年定名之江大学,现在旧址上的1号主楼,就是1919年奠基兴建的。一百年风雨沧桑,桃李葱茏,沉淀下越来越丰赡的文化底蕴,终于成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胜地。
 “之江大学旧址”对我并不陌生。1945年秋,我来杭负籍老浙大,时杭州还没有公共汽车,我曾徒步跋涉,攀上月轮山访晤时在之江大学就读的老同学。1952年2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江大学停办,商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文理学院和浙大文理学院一部分、浙江师范专科学校等,共同组建新的浙江师范学院(杭大前身),办在原之江大学旧址,我在山上工作了五年半。现在旧地重游,作为之江大学旧址特点的几座大楼和一个教堂(旧称都克堂,时用作礼堂和大教室)。虽已破旧衰败,但整体特色依稀如昔,逗人遐想。现在开始维修一号主楼,尊重历史,修旧如旧,保留文物的原有风貌。
 光华法学院在光华教育基金会的资助和浙大校方的总体规划安排下,已在去年迁入“之江大学旧址”。校部的正确领导,丰厚的资金,美丽的校园,特别是得天独厚的绝佳环境,为学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契机。我相信,在全院师生秉承“求是厚德,明公致法”院训,锐意开拓、奋发进取之下,一定能将法学院建成一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法学殿堂,并在推进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浙江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