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听沈寒冰律师讲“故事”――记《澳大利亚律师的司法实践及英美法律思维模式》讲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08-12-31 点击次数:7209
12月29日下午3:00,本年度第35期研究生《法学前沿》课程在之江校区七号楼准时开课。本次课程题为《澳大利亚律师的司法实践及英美法律思维模式》,由澳大利亚知名律师沈寒冰主讲,我院副院长王冠玺老师主持。
沈律师身兼数职,既是中国多所名牌大学客座法学教授、研究员,又是多家核心法学期刊、报纸、杂志法学专栏撰稿人和澳大利亚国家电台(SBS Radio)法学节目“法律盲点”主讲嘉宾。因此,他的讲座不仅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又有着众多幽默之处。
沈律师在本次讲座中主要介绍了四个问题:一是律师的社会角色和定位;二是辩护理由的选择;三是盘问规则;四是英美法系的局限性。首先,他用几个笑话开场,如“天堂永远不能起诉地狱,因为天堂没有律师”,这也揭示了律师行业的确是一个充满挑战性且富有争议的职业,我们应该对律师的社会角色和定位进行反省和思考。然后,沈律师用了“Pharmaceutial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VS Boots Cash Chemists”和“Solicit Case”两个案例介绍了英美法系中律师经常运用的一些起诉技巧。如在“Solicit Case”中,警察起诉一个妓女在街头公开拉客,而她的律师则辩称,这并非是主动的拉客行为,她只是在街头“提供信息”。这些笑话与案例恰到好处的应用使得课堂的气氛轻松而融洽。接下来,沈律师向大家讲解了澳大利亚司法实践中的案件程序管理,其中着重强调的是关于盘问,亦即交叉询问的规则。沈律师称,盘问的目的是将对方证人的证词摧毁,它是英美法系中的精粹,拥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规则与技巧。例如,当我们面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时,问题就不能够太具有攻击性,否则会激发其陪审团的反感。最后,沈律师结合他在澳大利亚的多年实践经验直言不讳地指出英美法系存在的弊端,如:过于重视技巧,有时会掩盖事实真相,不利于实质正义的实现;法官情绪化,“人治”大于“法治”等等,并劝诫同学们不要对英美法系进行盲目的崇拜,应该客观冷静地进行剖析。
课程即将结束之时,一个细节令记者印象深刻。按照之前计划,沈律师的讲课时间截至四点钟,接下来的时间由同学提问。而就在四点钟声刚刚敲响之时,沈律师的手机闹铃也响了起来,原来是提醒他时间到。对课堂时间的珍惜,也就是对听课同学的尊重,沈律师此举的确表现了其良好的人文情怀。课程结束之际,沈律师发出号召,希望大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服务社会,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和资本为他人多做一点好事。
王冠玺老师从中外文化思维碰撞的角度对本次课程进行了简要精炼的概括。同学们表示,沈律师的课程深入浅出,像是在讲一个一个耐人寻味而又妙趣横生的故事,令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又思绪万千。
(光华法学院通讯社 何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