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校园恶性事件 培养健康心理素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0-06-08 点击次数:15408

    6月4日下午4点,以“校园恶性事件背后的犯罪心理”为主题的犯罪心理学讲座在紫金港西2-413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副教授、浙江省犯罪学会常务理事李华老师主讲,是浙江大学第十二届心理健康月活动,同时也是浙江大学第九届法文化月系列活动之一。

 


    讲座伊始,李华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相关的犯罪心理学基础知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生学、人格结构与犯罪的关系到艾弗森的犯罪人格理论。李老师还为同学们讲到了个性心理特征与犯罪的联系,介绍了人的天生气质、性格特征、人格障碍等与犯罪的种种关联,期间引用了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进行剖析。

 


    而后,李老师简要介绍了近来发生的校园恶性事件,随后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精彩分析。李老师观点鲜明地指出了一连串恶性事件中媒体的责任,讲到了犯罪心理学中很重要的感染性犯罪,媒体报道就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往往在报道此种极端事件时,把杀人者描述为社会的弱者,获得社会的同情,这就给了其他相同境遇者犯罪的模仿理由。这些其实都违背了“不做解释或阐明自杀是为了解决问题之类的报道”等规范。老师接着分析到任何社会都有不公平,但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采取什么行为方式来表达情绪则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社会现在高速发展,人的心理反映较之明显滞后,各方对社会问题关注不少,但对心理问题不够重视。

 


    “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有一个过程,除了本身性格特质之外,也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如果他的心理问题,能够在导致悲剧前获得疏导,此类案件或许是可以避免的,我希望人人都能关心你身边的朋友,在他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犯罪心理学家罗大华如是说。李老师也谈到其实大学生也会存在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多关心自己身边的朋友,如有问题需及时找到沟通、宣泄的方式,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去做的。
    最后,李老师很关切地跟同学们探讨了未来,以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指导规划我们的人生。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此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