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6日,浙江大学博士生会成员一行二十人到访之江校区。上午,在光华法学院博士生会骨干的陪同下,游览了整个校区,并在学生活动中心了解了之江校区的历史。中午聚餐之后,一行人与李志文教授进行了一次愉快而热烈的座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子法老师出席了此次座谈会。阳光灿烂的夏日午后,浓密的树荫掩映下的校园显得格外宁静,而从我们这里不时传出的连珠妙语则为这片安静的土地增添了许多蓬勃朝气。
李教授风格独特,不采用主导式的谈话,而是让同学提出问题再进行回答。会谈一开始,有同学首先表示想了解李教授的学术背景以及目前的研究兴趣。李老师简单说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强调自己属于误打误撞,赶上了上世纪60年代金融的爆发式发展,继而转移了话题。他谈到我们国家的文科发展与世界脱轨非常严重,法学尤甚,几乎还处于“原始社会”,并告诫我们要有长远目光,现在的冷门学科或许会在将来获得新生,所以读书一定要凭兴趣,只有真正喜欢的才能做好,言语中透露着对我们这些后生晚辈的殷切希望。
接下来有人针对当前的“出国热”征询
面对同学“中美大学生最大的区别”的问题,李教授强调,学问的本质就是创新性和不可捉摸性,因此他认为人文社科才是最纯正的科学,因为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决定的,它的研究是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中国学生受到的教育一直是做个“好孩子”,是顺从式的,而要想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独立思想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而作为博士,我们的责任和天职是找到颠覆性的东西,而不是去验证去重复,所谓“赶上世界水平”,也只是跟在他人后面而已。
李教授常会由一个问题发散开来,就许多大家关心的话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短短两个小时,就让我们获益良多。当车驶离之江校区这片清幽之地,大家的思想仍在激荡,如同经历了一次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