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夏日造访冤案馆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0-07-18 点击次数:9538

    2010年7月17日下午,2010浙港两地大学生学术交流营暨法律学生夏令营全体营员前往杭州余杭参观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资料陈列馆。
    在连续很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后,今天终于阳光明媚了,我们夏令营的全体同学从之江出发,前往余杭。大概半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就到了目的地——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资料陈列馆,此馆位于余杭镇西郊上湖村,一进入园内,就可以看到园内桃红柳绿,湖水清澈,独具江南水乡特色。走过一段江南水乡晚清建筑后,我们在解说员的带领下,一起进入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

 

 


    在清末四大奇案中,杨乃武与小白菜是最曲折离奇和催人泪下的。正因如此,当主人公还活着的时候,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就流布于大街小巷。此馆以场景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清代同治十二年到光绪三年间震惊朝野的这一奇案,馆内收藏了许多与案件有关的清代皇家档案和珍贵实物,数十个采用了高科技制成形象的塑像几可乱真,在解说员的讲解和这些逼真的塑像描述下,我们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人之所以能不断进步,是因为他总在不断思考,当了解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具体案情后,营员们都在认真思考为什么此案最终能得到平反,是“朝廷通过复查该案, 敲打地方督抚,重振自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始逐渐衰落的皇权, 进而改变内轻外重的权力格局”的朝廷与督抚权力博弈的结果,还是因为杨乃武是举人,浙籍京官因为同为读书人联名呈诉进而对案件起到重大帮助,还是因为《申报》的影响,即媒体对当局的压力,亦或是案件中歌颂的两位不屈的女性, 面对强大的封建国家机器, 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利用制度允许的伸冤之路,使得杨乃武案的审理峰回路转, 并最终在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 沉冤得雪。不管最后结论是什么,来自各地不同院校的营员们和香港的同学们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彼此间可以交流各自的想法,增进营员们之间的友谊。

 

 


    参观完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资料陈列馆后,我们走过一个拥有几千平方米、耗资数巨大的飞檐斗拱、走马楼和落地长窗式的仿古建筑群,营员们在期间各自拍照留念,感情融洽。参观结束后,我们坐车前往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走过毛主席高大雄伟的塑像,浏览了一下美丽的校区后,我们在玉泉吃晚餐,最后结束坐车回之江校区。
    本次参观冤案博物馆一行,寓教于乐,内容丰富,营员们收获颇多。

陈小红 供稿

 

 

附:精选营员参观心得、感受:

第三组营员

郭志伟、单鑫浩

    7月17日下午,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主办的“齐贤听聪,之江授道”夏令营安排全体营员赴余杭县小白菜文化园冤案博物馆参观。来自内地及香港各高校的法学学子在这里重温了“杨毕案”的始末。作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毕案”可以说是浙江乃至全国范围内法制史上的一段传奇,历时3年有余,期间6次重审,案情曲委离奇,过程扑朔迷离,最终杨乃武与小白菜沉冤得雪。通过此次参观学习,营员们加深了对中国古代刑事制度的了解,而冤案馆里陈列的字画、刑具特别是84座蜡像更是让营员们如身临其境,啧啧称叹。
    杨乃武冤案最终得到昭雪,存在多方原因。其一,申报等社会媒体对案件广泛报道,使社会民众得以对该案周知,使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其二,十余名浙籍在京官员联名具奏上疏,推动了清廷最终统治者对该案的关注;其三,杨乃武自身的坚持与不屈。杨乃武亲姊多次赴京伸冤、杨本身自始至终不予招供都从侧面反映出本案的“存疑”特征,使其能够得到正义之士的多方援手。
    “杨毕案”从侧面反映了建立完善的法制,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性。杨乃武正是在法律制度不完善的人治社会才会受到执法官员诬陷栽赃,才会含冤三余载。而我们青年法学学子正是要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不断努力与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