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青年学者学科交叉论坛”成功起航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1-03-02 点击次数:8308
“青年学者学科交叉论坛”成功起航
——首期青年学者学科交叉论坛综述
为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和青年学者间的交流,2011年2月25日下午,光华法学院和经济学院在之江校区主楼203会议室联合举办了“法律与经济的砥砺与碰撞——首期青年学者学科交叉论坛”。浙江大学副校长、光华法学院院长罗卫东教授带领经济学院十余位青年学者、博士后、博士莅临之江和光华法学院的师生一起研讨、交流。
论坛上,首先由罗校长致辞,他用生动而又深刻的语言阐释了此次论坛开展的价值所在。论坛的第一个单元,由光华法学院副教授胡铭老师主持,围绕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博士范良聪为我们作了题为《社会科学中的实验室实验方法:行为、制度与环境》的报告。报告中他指出,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已经可以应用到社会科学之中,而不仅仅是经济学。它主要关注的是行为、环境与制度之间的一种交互作用。具体而言,实验也是一种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工具模型,这个模型从一个由环境参数与制度结构组成的系统出发,通过一定的实验设计,行动者的行为就将在这个系统中导出一定的结果。我们可以比较这个结果与理论预测的一致性,如果一致,就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或者理论成立的边界;如果不一致,就可以看看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是否稳健,从而为构建新的理论做准备。
针对范良聪博士的报告,光华法学院副教授季涛老师和兰荣杰老师分别进行了自己颇有见地的评议。季涛老师首先肯定了实验室实验方法的新颖性,但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合理怀疑——以实验室为中介面临的伦理困境和技术困难;其次,实验室实验方法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如何应加以详述。兰荣杰老师针对实验室实验方法的不足,提出了自然实验的优势及其重要性。
一番评议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程奇奇为我们作了题为《经济学家关于效用的人际间比较问题的争论》的报告,报告旨在回顾罗宾斯否定效用人际比较可能性后,部分经济学家对于这一可能性的辩护与反思。“效用”是否可以在人际间加以比较和应该比较何种“效用”这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是近百年来经济学家讨论正义问题的基础与出发点,沿着这两个问题的各自的理解也成为了这段时间以来经济正义争论的焦点所在,且在其后形成了关于经济正义不同的理解与思考。
光华法学院法律经济学博士后王朝霞针对程奇奇博士的报告进行了独到的评议,她认为效用的人际间比较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预设与假设和效用与偏好的理解上。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的许多学者早已经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讨论起来,学者间你来我往,现场气氛十分活跃。特别是罗卫东教授以生动的例子和娓娓道来的论述,为我们展示了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社会科学中运用的前景及其路径,将讨论提高到了一个新高点并对第一单元的主题报告和评论做了很好的总结。
第二个单元由光华法学院法学博士赵骏老师主持,围绕亚当·斯密的思想与社会科学研究这一主题展开。首先由经济学院博士后张正萍作报告,题为《亚当·斯密历史的法理学》,报告中她引用丹麦学者哈孔森的观点提出亚当·斯密历史的法理学问题的价值所在,指出在斯密的法理学中,历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只有在整体历史中,法律的历史才能被认识地最真切。
光华法学院副教授钟瑞庆进行了言简意赅的评议。他指出应将亚当·斯密与其同时代的法学家思想的差异进行比较,突出其思想中法理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内在联系以及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其法理学思想的创新所在。
接下来是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吴红列作的题为《亚当·斯密的自然观和自然法》的报告,报告中他指出斯密试图创立一种新的社会科学方法以便取代近代的自然法体系,他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出发而形成的自然观就是对于近代唯理主义自然法及其形式主义的批判。针对吴红列博士的报告,光华法学院陈林林教授对其关于自然观与自然法的认识进行了深刻的点评。此后,再次进入了活跃、激烈的自由讨论阶段。
最后,光华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朱新力教授和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先后作了总结陈词。朱新力老师认为此次论坛是一个好的起点,它可以有效地促进法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但是唯一美中不足在于学者间思想火花的碰撞强度稍有些弱,原因可能在于学科之间的差异使交流有一定的难度,他建议此后的论坛应该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更为深刻的探讨。罗校长表达了自己对该论坛的期望,他指出该论坛应该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组织筹划,安排好学者之间的会前沟通,围绕法律与经济都涉及的领域进行探讨,以更好地增进学科间的理解,推动学科交叉研究。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会有法律与经济完美契合的优质论文出现。
此次论坛圆满结束,这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从法律与经济的砥砺和碰撞,再到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期待之江校区成为我校学科交叉研究的俱乐部。

记录整理人:秦小梅(10级法学法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