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百年辛亥的既往性――基于《清帝逊位诏书》的宪法学考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1-12-05 点击次数:2409
公法论坛第二十三期综述
百年辛亥的既往性——基于《清帝逊位诏书》的宪法学考察
 
2011年11月25日(周五)晚上18:30,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图书馆五号楼二楼学术报告厅,高全喜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百年辛亥的既往性——基于<清帝逊位诏书>的宪法学考察》的学术讲座。时值辛亥革命百年之际,高全喜教授以《清帝逊位诏书》为素材,从宪政的正当性来考察辛亥革命,娓娓道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关于百年辛亥既往性的思考。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所长郑磊担任主持,费善诚、金敏等老师也参加了本次讲座。
 
高教授开场就强调,从事学术研究一定要有一种使命感,要把自己的学问研究和社会的变革发展联系在一起,切实解决中国问题。高教授指出,从政治认同感的角度出发,《清帝逊位诏书》具有宪法的价值意义,并详细讲述了之所以把这份逊位诏书视为一部宪法性法律文件的原因。高教授认为,这份逊位诏书所包含的清室认同并禅让于中华之“共和立宪国体”,对于传统王朝帝制来说,无疑具有“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的宪法意义。且这份诏书是在“建国”与“新民”这两个宪法的基本原则上,回应了现代中国之“立宪时刻”的宪法问题,并弥补了《临时约法》在上述问题的相关缺陷或片面性,从而历史性地与《临时约法》体现的革命党人所开辟的革命主义的建国道路结合在一起,通过导入另外一条改良主义的君主立宪的建国道路,以逊位牺牲的光荣方式,共同在肇始之际构建出一个现代中国——中华民国和现代人民——中华人民。此外,《清帝逊位诏书》还从另外一个维度昭示了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国族)如何处理基于传统政治转型的“天命流转”问题,以及对于中华民国来说,清帝逊位以其和平方式所促成的这个“天命流转”所具有的启示性宪法意义。
 
讲座结束后,高教授还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回答了在座老师同学的疑问,并鼓励大家从政治宪法学的视角,开阔思路看待历史问题。郑磊教授总结讲座,指出只有既往才能开来,除了革命的开创性,还要关注革命的继承性。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供稿:陈欧飞 2011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