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张伟仁教授做客法学院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1-12-20 点击次数:2559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张伟仁教授做客法学院
2011年12月14日,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张伟仁教授应邀在之江校区图书馆5号楼二楼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天眼与天平”的讲座。此次讲座由夏立安教授主持,法学院的广大老师和学生参加了这次讲座。

首先,张伟仁教授先给在座师生描述了中西方理想司法者的图像和标志:西方的是一位以布巾蒙着双眼,一手举着天平,一手握着长剑的女士;中国的是一位面色黧黑,神情严肃,额上有一月牙痕迹--“天眼”的男子。然后对中西方司法者的图像和标志的不同之处做了深层次的讲解:正义女神是西方人心中的法和理想的司法者,天眼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和理想的司法者;中国人心目中的社会终极理想是“和睦”与“向善”以及中国法律的增加和不足以及解决的办法;中国司法求当、求和的制度以及问题;如何兼顾判决的妥当性、协和性和追求社会的理想等。
接着,张教授通过对上述理解讲述了贯穿其中的司法的三个目标:第一,对个案的纠纷取得妥当的判决;第二,同类案件判决的协和性;第三,终极目标是帮助理清社会的理想,使人们可以依其指引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和睦向善。

讲座最后,张伟仁教授就今天所讲的问题做了总结,指出作为法律人要完善法律,尽量使其周密化、正当化。同时努力宣扬法的基础,让社会重新认识并对此加以尊重,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但是法律、司法机构和司法程序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支撑,不应该过于信赖。所以我们要在观念上,更要在实际上、制度上加强法以外规范的应用,要像千手观音那样,具有多机制、多规范。如果法律之外的规范和司法机构之外的机构能发挥其作用,我们便不须将司法者发展想象成拿着天平、睁着天眼的模样了。
讲座结束后,张伟仁教授与法学院师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互动,针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等问题,张伟仁教授提到,既要避免“食古不化”,又要避免“石洋不化”、“崇洋媚外”,要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思考我国的具体问题。在肯定西方文化的同时,不要忘记我国的传统文化。张教授还告诫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不要只听一家之言,要广泛学习。会场上广大师生踊跃提问与发言,讨论热烈,会后感慨深受启迪、获益匪浅。不仅使我们对这位77岁高龄的老教授感到由衷的钦佩,同时也热切盼望张伟仁教授能够再次来我校讲学。
刘海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