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师生相携,风雨同行――记“法学论文写作与发表体会一席谈”(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2-05-20 点击次数:2476
师生相携,风雨同行
——记“法学论文写作与发表体会一席谈”(一)
 
5月17日下午2点,“浙江大学第十一届法文化月学术沙龙——法学论文写作与发表体会一席谈”第一场在之江校区图书馆5号楼206会议室如期举行。沙龙吸引了以博士生群体为主体的众多同学。王泽鉴教授与周江洪教授作为主讲人,分别与大家分享了自身求学、从教的经历及论文写作发表的体会。
法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梁上上教授与研究生科科长李华老师主持了本次沙龙。一开场,李华老师就提到浙江大学对博士生毕业在论文发表方面的严格要求,为写作、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博士生及其他追求学术发展的同学们提供经验与指导,正是此次学术沙龙举办的意义所在。
作为第一位发言的主讲人,王泽鉴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其留学德国时写论文,尤其是选题的经历,并指出通过选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虽然王老师长期所在的台湾对博士毕业及教师入职异于大陆的要求,但学术之路是没有地域界限的,他对台湾及德国的大学制度的介绍也更能促使我们反思自身。他认为,博士毕业论文的写作与完成期刊论文发表任务应该结合起来,是否能够在优秀期刊上发表,可以检验博士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所以建议同学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博士毕业论文的写作。
周江洪教授在接下来的发言中,从选题、资料准备、论文风格、论文写作方式等方面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首先,周老师将选题分为补白式、开拓式、提出问题式和超越式几种不同类型,并分别作了简要评价;在选题来源方面,他认为要紧随立法动态、关注热点问题,以及从比较法的最新动态、本国的案例素材、学术会议、有关书刊和师生朋友的建议中获取灵感;在资料准备上,他认为平时要注重积累,包括做学习笔记、整理案例等。周老师还简单介绍了自己在论文发表过程中体会到的各期刊的不同风格,以及从“怎么想怎么写”到“注重读者阅读感受”的写作方式的转变。
在互动环节,包括梁上上教授在内的三位老师又就怎么把论文写得更好、选择怎样的选题方式更适宜等同学们关心的话题,与大家展开了交流。王泽鉴教授除了指出学院有关部门、教师在同学们的论文方面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更严谨细致的指导,还建议广大师生要厚植学术根基,多通过通览法学书刊了解当前的学术“市场现状”,并希望教师在图书馆书架前向同学们进行现场教学,以取得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成果。听到王老师年近八旬还要每天阅读八个小时的学术文献,大家领悟到这位法学泰斗的真正“成功秘诀”,内心深受触动。
活动末尾,主持人梁上上老师对两位主讲老师的发言进行了充分肯定,并希望包括硕士研究生在内的各位同学认真领会,细心钻研,促进个人法学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并能顺利发表。
作为今年“法文化月”的主要活动之一,这场学术沙龙是在学院有关领导以及研究生科、院团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开展的,它不仅为同学们带来了颇具现实意义的论文指导,更是对法学学子们精神上的激励。今后,学院博士生会还将继续举办这样的论文沙龙活动。(王奎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