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0日,结束对浙江省博物馆的参观之行,夏令营营员们迎来了翘首以盼的案例讨论环节。本次案例讨论共分为三个小组,一二组的境内营员为刑法组,三四组的境内营员组成民商法组,所有的境外营员参与到国际经济法组。每个小组都由负责讨论的老师精心选取了两个案例,题材多样,学术研究价值很高,都很值得讨论。
刀把子抑或天平——探求刑事裁量的界限
刑法组的案例讨论在7号楼103进行,由胡铭老师和高艳东老师主持。本次讨论的两个案例一个是广受社会关注的吴英案件,另一个则是涉及到较深的法律理论知识的追赶案件。讨论开始之前,由各位参与讨论的成员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继而进入了第一个吴英案件的讨论。
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及讨论的效果,由小组成员自愿扮演法官、被告、辩护人等庭审角色来进行一场现场的模拟审判。整个过程进行的非常激烈,扮演角色的成员纷纷站在自己立场之上,运用自己的法学知识阐明了自己的立场。模拟过程结束之后,其他未参与其中的小组成员,踊跃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中不乏精辟的法言法语。胡铭老师和高艳东老师也用自己专业的眼光从技术层面上、价值层面上分别进行了点评。
第二个案件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法律理论上的案例讨论。小组成员们围绕着高艳东老师提出的先前行为、因果关系、故意过失三个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由于案件本身的视角不同可能得出的结论亦会大相径庭,高艳东老师也指出法律永远没有固定结论,要善于突破。胡铭老师最后的点评发人深省,他认为刑法与民法不一样,刑法是一把刀,统治者拿着这把刀对着被统治者,但这把刀很容易伤及自己;法律人是中国未来最大的希望,肩膀上是很沉甸甸的担子。
游走案例与法条——探秘民商事实践领域
民商法案例讨论在107教室举行,由吴勇敏老师和徐浩老师主持。本次民商法组的两个案例分别是黄某某诉某省体彩中心案和公司增资入股案。讨论开始之前,吴勇敏老师提出,作为法学学科的学生应当具有系统的法律知识、缜密的法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而通过案例研习能将法律原理运用于实践,可以提高法律思维和解决争议的能力,这对于法科学生十分重要。
针对第一个案例,小组成员对案件的被告主体是否适格,被告是否需要承担责任以及承担多少责任等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两位老师在讨论之中总结了几个争论点,并向同学们提出尽量使用法律语言来进行讨论和分析问题,用法条来论证这个请求是否有法律依据。为了使讨论更加具有方向性,同学们分成原告与被告两大阵营,在请求权与抗辩权上进行了白热化的激辩。徐浩老师更是从商法角度引入了商业使用人这一概念,开阔了同学们的想象思维。最后吴勇敏老师做了总结性发言,概括了作为一个法律人拿到案子之后该如何理清整个思路,进一步强调要在法律依据和事实之间穿梭,不能脱离法条看问题。
针对第二个案例,同学们先从增资和入股两个点下手,在徐浩老师的带领下,对于优先认股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进一步的讨论之中,同学们又对新旧法的冲突问题,程序违法问题,效率和保护交易安全的权衡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其间,吴勇敏老师指出同学们应立足于案件,从法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在讨论的后期,同学们更是提升了看问题的视角与高度,从公平与法律的权威性等法理学的角度发表了感慨。
最后,两位老师对案例讨论进行了总结,强调了事先准备对讨论的重要性,提醒营员们重视讨论,学会从对方的观点中得到启发与互补,增加知识的积累。
中西合璧试牛刀——国际法案例解疑
国际经济法组的讨论在111教室进行,宋永新老师和翁里老师带领着数十名来自境外的学生在国际法的海洋中畅游。整个活动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主要围绕投资贸易展开。首先由同学对案例进行简单的介绍,紧接着宋永新老师对中国改革开放中公司的投资形式、外商的投资比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在讨论阶段,两位老师采用了循循善诱的方法,在一问一答之中将同学们的思考方向集中到了争议性的焦点之上,同学们也就本身的所见所闻加之对问题的理解发表了许多独到的看法。随后同学们又就WTO法在中国的适用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与交流,在如何与中国政府建立良好关系问题上,同学们提出研究好中国的法律是与中国政府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最后两位老师针对第一个案例做总结性发言,他们认为多年之后在场的同学很有可能成为国际法的专家和律师,语言的训练相当重要,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渐积累与锻炼。
第二个案件是备受关注的黄岩岛问题。宋永新老师先就黄岩岛问题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继而提出了两个问题:如何获得一块领土,领土获得有哪些基本原则。同学们依据各自所学的国际法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与讨论,并引入国际公法案例加以佐证。随后同学们又就如何利用国际法解决黄岩岛争议和中国有哪些选择,这两个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案例讨论结束后,各小组组员与主持老师合影留念,共同记录下这场学术盛宴的美好回忆。纵观三场案例讨论,现场气氛热烈,营员思维活跃。以案例讨论的形式切磋法学修为,可结合在理论和实践完善法科学生的素质,激发法科学子的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文/周锋 图/寇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