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品读经典著作 探寻学术思维方式――记“清源读书会•法学经典系列”第9期活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2-12-16 点击次数:1295
   
2012年12月10日晚上,“清源读书会·法学经典系列”第9期活动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七号楼举行。本次读书会的主讲人为厦门大学法学院王凌�老师,主持人为博士生李睿同学。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院长助理、清源学社社长胡铭教授参与了读书会活动,与读书会的莘莘学子同享了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
本次读书会,师生共同分享的是法学、政治学经典名著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通过主讲人王凌�老师独到的观点,为我们挖掘了一个独特的经典著作品读视角,体味一代大师独特的学术思维方式。
王凌�老师首先通篇介绍了《论法的精神》,此书涵盖了法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生物学等诸多学科,带领着我们对此书所涉及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其次,以对本书第十四章关于法律与气候关系的理解为例,该章部分内容中写道通过对羊舌头解剖的生物学科学来证实人类的感受,王老师认为该说法似乎不具有社会科学严格性,甚至有点可笑,但是为什么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我们仍然要争相拜读?从中引出我们应该是全面通读经典还是仅仅读该书的被奉为至理名言部分的问题。紧接着,王老师以《论法的精神》为例,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我们该如何正确地看待和阅读经典作品。第一,该书关注的问题是真正有意义的问题;该书通过生物学的研究,探讨关于社会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社会建构与文化、想象力、思维等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尽管很多的分析似乎缺乏科学性,但是,研究的视角以及看待问题本身仍然是经典,体现出的是一种敏锐的想象力。第二,该书的自然主义观点角度;该书提出的南北方气候与性格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应当根据相关的关系制定法律,王老师认为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存在着关联,通过对人是怎样的动物,可推理出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认为伦理是生物学的延续。此时引起了胡铭老师的共鸣,胡铭老师点评指出,这种思维引出了法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问题,提出法学与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相联系的学科交叉方法,特别是法学与自然科学交叉方法是现代法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新场域,并提出科学的方法论是法学研究时需要特别关注的问。由于人判断存在着差异,通过对人的研究到对现代法理的研究,即可以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法律问题。第三,从上世纪30年代的法学研究的趋向到当代相关研究角度;王老师例举了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各个大师级学者的研究,如乔姆斯基、卡伊曼等大量学者的理论研究,与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的研究方法不谋而合,这都表明同样在法学研究中,可以借助哲学、文学等相邻的人文科学方法。王老师又提到人的生物学属性影响人的社会文化属性,但是生物学因素与文化因素到底存在怎么样的一种逻辑关系?是一种偶然选择还是必然选择?这些问题都使在座读书会所有的同学陷入深思。第四,经典理论和认知理论垂直整合角度;王老师认为,在阅读经典书籍时,通过对这些书籍中的方法论的学习往往能带领研究者到法理学研究的最前沿理论上,一些方法论是对法哲学的诠释。在此期间,主持人李睿对《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对于生物学的研究推导出法学研究的方法,似乎《论法的精神》变成了《论法的神经》,再次激发了现场活跃的气氛。
通过王老师对《论法的精神》独辟蹊径的解读,让全场的师生对于经典书籍的阅读有了另一种理解,现场讨论异常激烈,整个读书会弥漫着浓烈的学术探讨氛围。在行为科学、认知科学角度,对当下的同性恋问题、宗教经典问题、韩国化学阉割问题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师生在思想上进行了一次深邃的沟通。在读书会的最后,胡铭老师总结指出,法学院的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形成法律人独有的法律思维,特别是从方法论上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敬请关注清源读书会法学经典系列后续活动,欢迎热爱读书的您继续积极参与。
 
                                      撰稿人:蔡未(2012级法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