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人道、文明视角下的死刑制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3-04-30 点击次数:1071
    4月25日下午3点半,光华法学院第12期刑事法前沿论坛在之江校区图书馆五号楼206室如期举行。这期的主讲人为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法学院法学助理教授 Chad W. Flanders博士,报告的主题是死刑的文明标准问题。

 

    主持人叶良芳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Flanders博士的学术背景、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特别指出Flanders博士在法哲学和刑罚学领域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简短的开场白之后,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 Flanders博士。

报告阶段,Flanders博士以最近发生在美国波士顿马拉松连环爆炸案引出报告的主题——疑犯焦哈尔会被判处死刑吗?对罪犯适用死刑是正义的吗?首先,Flanders博士对传统的刑罚理论(威慑、报应、矫正)进行了梳理和评析。他认为,根据威慑、报应和矫正理论,并不必然证明死刑是不正当的。相反,如果我们一味要坚持用这些传统理论去论证死刑的不正当性,可能会动摇整个刑罚理论,因为死刑也是刑罚的一种。其次,Flanders博士提出既然传统的刑罚理论无法为死刑的不正当性提供理论支持,则有必要另辟蹊径。对此,有两种路径:其一,是程序上的质疑,认为死刑判处是恣意、武断的。但是,这一缺陷可以通过完善程序去改进,因而这一质疑并不能从本质上否决死刑的正当性。其二,是道德上的立论,认为死刑是一种不文明的刑罚,一个文明社会不应该保留死刑。对此,Flanders博士分别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第一,不能以死刑的“惩罚性”否定其正当性。任何刑罚,如不可假释的终生监禁,也是对人自由权的一种完全的剥夺,也是一种极其严厉的“惩罚”。如果死刑是不文明的,那么其他刑罚呢?如果以“惩罚性”为由废除死刑,那么其他刑罚是否也要废除?如果这样,现存刑罚体系要遭受挑战。第二,废除死刑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文明的同时,是否会使我们的社会变得危险呢?对这一点,结论不是特别明确。第三,文明的社会也要对犯罪分子之外的其他公民提供保护,而死刑也许是一种必需的手段。最后, Flanders博士认为文明是不断发展的、多维度的。文明可以以多种方式实现。就像对待波士顿爆炸案的疑犯焦哈尔,在其被抓获后,政府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并让其享有充分的程序权利,并未作为敌方战斗人员对待施以酷刑。可以预见,在之后的侦查、起诉、审理、执行等阶段,政府都会给予其充分的程序权利保障。即使最后他真的被判处、执行死刑,政府也会让他没有痛苦地死去。因此,可以认为,至少在现阶段,这样的死刑制度仍然是文明的。

 

之后,叶老师对Flanders博士的报告做了简单的总结,认为Flanders博士的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极有启发意义,如关于死刑的威慑力问题。死刑废除论的一个极为强有力的理由是,死刑对阻遏罪犯实施犯罪行为没有威慑力。Flanders对此观点予以反驳,指出这一论断只有在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都没有被死刑威慑住的情况下才成立,而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事实上,只要有部分社会成员被死刑威慑住,死刑具有威慑力即得以证成。叶老师则认为,死刑不是没有威慑力,而是存在威慑力过剩。他同时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彻底废除死刑。文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美国最高法院在死刑案件中屡屡提及的“不断演进的文明标准”意味着,对于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某个社会而言,只要死刑制度与该社会的文明程度相适应,则不乏正当性。当然,从终极发展来看,死刑的废除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最后,点评人范良聪老师对 Flanders博士报告的逻辑思路进行了分析,认为 Flanders博士的报告首先是基于死刑是刑罚的一种类型这个大前提展开的,然后从多个角度证明现有的对死刑非正当性的论证是存在问题的,认为死刑也可以是文明的。这种论证思路无疑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不过,Flanders博士也很自谦,指出关于死刑人道、文明的论证很不充分,在一个文明的社会是否应当接受死刑的问题上也很犹疑。范老师还认为,死刑是否具有威慑力,这是一个不能证伪的问题,因为其中有许多变量难以控制。因此,现有一些实证研究成果,既有肯定死刑的威慑力的,也有否定死刑的威慑力的。也许,死刑的正当性问题,最终仍然要回到伦理、道德的层面去思考。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就死刑的不可纠错性、死刑的报应功能的对等性、死刑与战争的相似性、死刑的可否被替代等问题与 Flanders博士展开交流。Flanders博士均详细予以回应,叶老师与范老师也作了相应的补充释解。540分,讲座在热情的探讨中结束。

                                                                                               

                                                文/胡曙元     图/张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