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传道授业、孜孜不倦:2013年第三期民商法学术沙龙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3-05-20 点击次数:1466
    自共和肇始,国府迁台,民国法统乃不复存于大陆,随后,资社判分,互为仇雠,民商事立法及学科体系之建立亦踬踣屡屡;及至户牖重开,革故鼎新,重建私法秩序遂成国民共识。一时之间,有识之士遍寻中外良方,厥有影响之民商法著作,渐为大陆学人所知。其中影响至深者,当推台湾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其学说主张,自为大陆学人所引介,渐成大陆民法知识体系建设之圭臬,影响数代法律人及大陆民事立法。
   自3月以来,王泽鉴先生亲赴浙大,在之江校区开设《法学方法、债法(合同法)现代化、债务不履行》系列课程,法科学子奔走雀跃,竞相听先生论道。惟囿于课堂容量、上课时间限制,不能获其亲炙者甚众,王泽鉴先生乃应邀作公开报告。
4月19日,王泽鉴先生于5号楼作《美国法上的隐私权(Right to Privacy)与公开权(Right of Publicity):百年发展举世影响——兼论大陆侵权行为法的发展》的讲座,梁慧星教授亦亲赴浙大,作为本场报告之特邀嘉宾,共襄盛会。学者名流纷至沓来,后生晚学不知凡几;好学之士,慕名之人,无分长幼,咸集于此。
    王泽鉴教授认为,隐私权与公开权系组成人格权之两个面向。在公开权问题上,王泽鉴教授之论述始于1953年Frank法官在Haelan Lab. Inc v. Toppa Gum Inc.创设公开权;在隐私权问题上,王泽鉴教授之论述始于1890年Warren/Brandes所撰The Right to Privacy一文,而后展开其百年发展之历程分析。王泽鉴教授并介绍了德国、台湾民法上人格权之发展历史及体系构成作为对比,最终反观本国法上之人格权发展历史与体系构成。分析了大陆人格权法发展的法律文化、作为背景的社会发展与历史经验及法院造法(司法积极主义与最高法院解释)的作用。并提出人格权未来之发展方向:由精神利益到财产利益、由生前保护到死后保护。
      
    报告既毕,掌声雷动。旋由梁慧星教授对王泽鉴教授的报告加以点评。梁教授检讨了两岸民法之发展历史,对大陆《民法通则》欠缺一般性的自由权与采用“人身权”、“财产权”等概念之历史背景与路径依赖加以解释。
      
    随后,张谷教授就死者名誉权之保护与自然人权利能力之间的龃龉、人格权之分类、人格权受侵害之损害赔偿数额与性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对此,王泽鉴教授亦列举各国人格权之保护模式,及不法管理、不当得利等方面加以回应;梁慧星教授亦以计算方法等方面对此加以补充。
       
    王泽鉴教授、梁慧星教授及张谷教授,皆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俱为一时之选。民事制度娓娓而道,法教义学侃侃而谈,似洪钟大吕,又似空谷足音;虽因时间有限,所得有如浮光掠影,然座中学子无不受益、感动。临讲座结束,王泽鉴教授仍不忘勉励学子:晚睡一点,早起一点,勉强自己一点,以为法学而奋斗。王泽鉴教授对晚辈爱护期许之风范,尤令吾人既感且佩,而吾人唯有孜孜不辍、勤勉不怠,方能任重致远,贡献心力于祖国法学事业。
                                                                   (施鸿鹏/文  高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