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费善诚,光华法学院副教授,从事教学工作三十多年,主要承担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宪法学课程教学,是国家精品课程《宪法学》的主讲教师之一;曾兼任法学院的本科教学科长,担任多届本科生班主任,近年又连续任了三届法律硕士(法学)班级的德育导师。2012年被评为浙江大学第六届“三育人”标兵。
初夏的下午,杭城一片喧闹燥热,而钱潮边的之江校区却依旧静静地倚靠在月轮山腰,为法学学子提供着潜心读书的秘境公园。沿石阶拾级而上,迎面满墙的古翠深绿和古朴的红砖红木,让山外而来的客人顿觉心宁神定。轻启法学院一号楼木质大门,走进费善诚的办公室,只闻得满橱书香。已经退休还坚持办公的费善诚手捧一杯清茶,平和沉静,而又内敛从容。
“上好课,是我的原则”
“费老师对我们要求很高。虽然课堂上他总一丝不苟,但清晰的讲课思路和所结合的实例总能引人入胜。”上过费善诚《宪法学》课程的同学,对这位身量较瘦的老师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
费善诚在课堂教学工作中,非常注重知识传授与观念培养的统一。他把宪法课程看作是公民教育课,认为宪法学不仅具有精深的理论,又深含作为主体的公民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性。上课三十多年,他对这门课程的内容早已烂熟于胸,但每一次上课前,费善诚都要认真修改教学内容与课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典型事例充实到教学中去。
“《宪法学》是法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扎实打好理论功底非常重要。”费善诚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既指导学生掌握新理论、新知识,又引导他们关注与思考我国宪法与宪政发展的现实,确立现代法治社会的公民观念与责任意识。
凡是听过费善诚课的学生都认为,听他的课不仅能激发出对《宪法学》学习的强烈兴趣,还能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同祖国和人民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使自己充满理想抱负。
当今社会,在各种压力下,一些大学教师为了评职称、写论文而不再将教学放在第一位。然而费善诚在他的三十余年教学历程中,从不愿为指标而劳心劳力,他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将课堂作为主战场,把上好每一节课当成此生最大的责任。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原则,而上好每一节课,就是我的原则。”
做人要有责任感
费善诚是一位全天候老师,从早上七点开始,他办公室的大门就为法学院的所有学生敞开。在法学院搬到之江校区以后,除了上课时间以外,他就一直在办公室里,等待学生的到来。学生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需要,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他,获得他的指导和帮助。
“大多数学生到我这里来,都会咨询继续深造或如何择业的问题,我通常都会和他们分享自己对栋梁之才的理解。”费善诚认为,栋梁不是在位有多高,或是收入有多丰厚,我们要培养的,是对社会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国家未来建设者。“现在的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学习时的功利性来越来越强。我就会提醒他们,时刻记得肩上扛着的责任。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仅仅是为了安身立命,更重大的使命是要维护公平正义。”
“法学学生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因此应注重对其美好人品的培养。”费善诚一直坚持责任感教育,长年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和研究生德育导师的他,认为这也是为人师的责任。
费善诚密切关注身边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他们价值观形成初期就给予指导。他说:“我们不能培养出知法犯法的高智商罪犯。”
“费老师就像是法学院的一盏灯,只要我们寂寞迷茫时,他总能帮我们照亮前行的路。”法学院的学生对费善诚总有这样一种莫名的依赖感。
年逾花甲的老秘书
“费老啊,是法学院的老秘书。”这是同事们眼中的费善诚。
从原杭州大学法律系到浙江大学法学院,费善诚曾担任过法律系的教学秘书、法学院的本科教学科科长、教工党总支副书记等工作,退休前他还一直兼任着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点的秘书。他曾长期参与学院教学教育管理,从本科生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实施到学科科研,从硕士点的培养方案到课程安排、论文评审与答辩等具体事务。
大学生SRTP科研训练与挑战杯项目,是对学生进行科研与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还在费善诚兼任法学院本科教育科科长工作时,就在学院主管领导的支持下,推出和实施了法学院的院级SRTP科研训练项目。多年来,他不仅热心参与学生科研的指导,还是每年学生科研项目答辩的常任评委。年逾花甲的费善诚把这作为自己的一项本职工作积极参与。
“这样的科研训练中,会显现出学生科研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而这正是学生最需要指点的时候。”在答辩会上,费善诚通常是话最多的那个,从项目内容到报告写作,他都会一一点评,在他看来,答辩会不仅仅是对项目实施状况的审查,更是学生获得直接指导的机会。
“做老师真好!”
在浙江大学第六届“三育人”标兵颁奖典礼上,费善诚发自内心的一句“做老师真好”,让在场师生深深动容。
“我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崇高,或是如何典范,我只是做着一名教师该做的事情。但我是真的高兴,可以教出一代一代的法律人,看着他们在公检法或各大律师事务所等单位,为中国的法治建设事业添砖加瓦。这是我一生莫大的荣幸。”
学院很多学生大学入校的第一节课,就是费善诚上的《宪法学》,因此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想着课堂上说的,“把握基本原理的同时,思考中国式问题”。很多学生入党时就是费善诚作为党总支委员找他们谈的话,他们还记得谈话时有关责任和使命的讨论,因而他们在从业时不会忘记作为一名法律人该有的担当。
虽然费善诚已经退休,但理应过着悠闲生活的他,却仍然每天早晨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协助学院处理发展联络工作。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不追求鲜花,不希冀掌声,永远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学生们说:“费老师真像我们的父亲,有这样的老师真是我们的幸运。”
他用言行告诉我们:为人师者,当如人父!
■后记:
此番之江之行,与其说是一次采访,不如说是一趟价值观的旅行。他一直婉拒采访,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在做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情。笔者上门拜访时,他早早在一号楼口,亲自开门。费善诚老师,用他低调简朴,却又底蕴深厚的气质深深感染着笔者,他虚怀若谷,皓首穷经,一言一行,尽显学者风范。
原文网址:http://www.zdxb.zju.edu.cn/article/show_article_one.php?article_id=1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