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治与中国法治的砥砺与互动――记第六届光华法学国际夏令营学术沙龙(二)之赵骏副教授专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3-07-25 点击次数:2040

    2013年7月23日上午九点,浙江大学之江校区李作权学生活动中心二楼报告厅迎来了本次夏令营的第二次学术沙龙活动,即我院赵骏副教授以“国际法治与中国法治的砥砺与互动”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早在活动开始前半小时,现场来自境内外五湖四海的营员们都已提前入场,期待着聆听这位光华法学院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老师的精彩发言。
    讲座伊始,主持人即为大家讲述了赵骏老师的发展轨迹,从浙江大学法学学士至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再至康奈尔大学的法学博士及著名律所的律师经历,其奋斗人生让营员们在佩服之余又多了一份敬重。随后,赵骏老师以其温文儒雅的微笑开启了今天营员们的学术交流之旅。与昨日罗培新老师“从细小入微的问题”探讨主题不同,今天国际法领域讲座的一个特点便是探讨主题偏重宏观视角。赵骏老师从循序渐进的思维模式着手,以“法治是什么”、“国际法治是什么”、“中国法治是什么”、“国际法治与中国法治的互动如何体现及应采取何种形式”这些问题层层递进,引导营员们逐步深入思考主题。


    在第一个问题上,赵骏老师指出了对法治问题定义上存在的模糊性与多样性,并希望借助富勒教授关于法律内在道德的理论增进大家的理解。而在国际法治与中国法治二者概念问题上,赵骏老师指出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缺乏中央执行机关,其法治规范是在各方同意的基础上成立的,并非是通过更高层的权威以强制性的方式来督促执行的。继而赵骏老师从五个方面来展示国际法治与中国法治的具体互动表现,即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犯罪问题及非传统海上安全问题。其间赵骏老师以世界贸易组织的运作为典型例子,强调互动更多是国际法治与中国法治之间双向的影响过程,当然其中涉及到多元化因素复杂的作用机制。另外,赵骏老师认为在气候变化问题与国际犯罪中的反腐败问题上,国际法治与中国法治之间协调合作的重要作用彰显得淋漓尽致。
    之后,赵骏老师总结道,在两种法治的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多边协议和双边协议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需要”,国际合作必须采取渐进主义的方式,合理把握方式与节奏,方可促进两种法治的协调与完善。最后赵骏老师与在场营员分享“激情、梦想、卓越技能”这三个成功的要素,赢得现场热烈掌声。


    另外,本场讲座的一大特点便是师生间交流机会较多、互动频繁。在结束讲座内容后赵骏老师留下了一个小时的自由提问时间,现场的同学积极踊跃地向赵骏老师提问,与赵骏老师交流对于该主题的疑惑及国际法领域的延伸思考。在讲座两个半小时的既定时间即将过去时,仍有多位营员保持着高度的学术热情,珍惜这次难得的交流机会,现场气氛在大家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始终保持着七月夏日般的炙热状态。

撰稿人:胡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