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7日下午14:30,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新闻写作培训会在之江校区主楼二楼203举行。学校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吴雅兰老师,就“新闻采访写作与应用”做了一场集专业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主题讲座。培训会由学院团委书记陆飞华主持,学院各科室宣传员、学院学生通讯社成员(含学生组织宣传负责人、学术宣传助理、科室助理)和团委宣传部成员与会。
培训会伊始,吴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事情能算作新闻?”接着,吴老师通过列举身边的事情引导与会者思考新闻价值的标准。“昨天姜文来到浙大紫金港,这件事算作新闻吗?”“春节临近,杭州火车站售票大厅却没有什么人,这样算新闻吗?”前者因为姜文的名人身份和事件的时效性而成为新闻;后者则因为不常发生而具有可报道性。
“浙大博士开发饮水机微博,当饮水机的水开时,新浪微博上会自动发出一条微博:‘主人,我已经沸腾了,快来喝吧……’,这件事虽在科学技术上不具重要性,却由于极具趣味性,而被《钱江晚报》整版报道。”
由此吴老师归纳出判断新闻价值的五个标准——重要性、时新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
阐释了“什么是新闻”后,吴老师紧接着介绍了“新闻怎么做”。
一篇新闻如何产生?老师讲道,一篇新闻稿从酝酿到出炉需要经过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两个环节。“七分靠采,三分靠写”她强调,“采访是新闻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搜集资料与获取有效信息。”
文以叙事,图以展貌。一篇好的新闻稿当然也离不开形象生动、极具张力的新闻图片。吴老师在讲座最后介绍了新闻摄影的技巧。
与会同学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记者可以站在高楼俯拍,取雨中花伞攒动的场景。”“不如给某一位求职者一个特写镜头。”吴老师在肯定了这些回答后,提出了一个特殊的取景角度“特写拍摄一位女生拧干湿透长裙的场景”可以从侧面体现参加者“风雨无阻的热情”。
结束讲座主要内容后,吴雅兰老师特地选取光华法学院院网上的几篇新闻报道作为例子,逐一点评讲解。最后,吴老师与在座学生就新闻采写中遇到的困惑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供稿:郑子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