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苏南红色社会实践寻访团”的红色寻访之旅圆满结束。在12天行程中,团队依次到达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四个城市,寻访散落在各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忆古思今,坚定了继承革命精神、建设现代化中国的信念。
u 第一站:南京
金陵古都温旧事,红色寻访兴国魂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城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中国的潮起潮落,古朴而时尚,沧桑却依旧充满活力。古老的南京城更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重要坐标,自1840年后,无数革命志士在这里斗争,无数革命事迹在这里发生,无数革命成就在这里达成。寻访南京的红色遗迹,参观这座城市中的革命教育基地,进一步了解建国前那段艰辛、苦难、顽强、峥嵘的岁月,了解革命志士的光荣事迹与牺牲,对于我们加深对共产党的信仰,坚定信念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浙大光华法学院苏南红色寻访团”将南京作为红色寻访的第一站,参观了雨花台烈士陵园、总统府、梅园新村纪念馆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光辉历程,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雨花台奠革命忠魂
寻访团一抵达南京,就奔赴雨花台烈士陵园,表达我们对革命烈士的深深敬仰与深切哀思。整个陵园苍松似海,翠竹成林,遒劲的松柏如强壮的卫士般守护着烈士们的英灵,气氛肃穆而庄重。从陵园南大门进入,沿着中轴线一路前进,烈士纪念馆不久就映入眼帘。这是一座“U”型两层的白色古典型建筑,纪念馆正门上有邓小平亲笔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横额的上方用花岗岩雕凿出日月同辉的图案,象征烈士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馆内藏有数量众多的珍贵的烈士遗物、图片与文献资料。从主干道两侧延伸出的一条条小道通向一些零散的烈士墓。同学们瞻仰烈士们的遗物遗容,深入了解了众多革命光辉事迹,在烈士们的墓前表达自己的哀思,深切体会到了革命志士为了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统治、为了挽救垂死挣扎中的祖国,为了解放人们群众、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所付出的血的牺牲。
高耸的烈士纪念碑表彰着革命烈士们的光辉事迹与重大贡献,巨型的烈士塑像群展现着革命志士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品质,使我们深受震撼。革命烈士们的成果需要我们守护,他们的崇高精神要靠新一代的我们来继承。我们必须发扬革命烈士的光荣传统,为建设中国而不断奋斗。
总统府忆往昔旧事
南京总统府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初年的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代辟为江宁织造署、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又辟为大总统府,后来又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总统府。南京总统府多次成为中国政治军事的中枢、重大事件的策源地。总统府见证着中国从封建专制走向民主自由,又在列强侵略中艰难自救,最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了总统府,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新篇章。
总统府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我们从总统府大门入内,首先看到的便是高高悬挂的“天下为公”牌匾,这是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民主、为救中国而呕心沥血的体现。子超楼里南京国民政府各个办公室与会议厅的陈设,古旧的桌椅、电话、沙发、电灯……仿佛带着我们回到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看着国民党的权力中枢是如何的运作,曾如何地统治中国,如何地抵抗日本侵略,又如何地专制而腐败,最终走向腐朽。
府内的草木依旧繁茂,池水依旧清澈,但历史不会停留。如今我们已处在繁荣富强的新世纪,拥有当时人们所渴望的和平与安稳,享受着无比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此时来到总统府,除了亲身了解更多当时的历史,更是对中国的伟大进步、共产党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与自豪吧。中国共产党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走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重游旧址,忆往昔事,带给我们的更多是对如今生活的珍惜。我们庆幸也骄傲自己是当代的中国人,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梅园新村感革命精神
在南京寻访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梅园新村纪念馆。纪念馆里记录的是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在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期间在生活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馆中陈列了周恩来等共产党工作人员在当时的办公用品、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服装、文书信函、历史照片等方方面面的材料,周恩来图书馆与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则保持着当时的风貌,全方位展示了当时的状况。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身居虎穴,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争锋相对、有理有利、有节的谈判斗争。他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如民主党派、外国友人等为实现国家的真和平、真民主而努力奋斗,充分体现了中共代表团为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利益,不畏艰难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而他们的生活又是如此的朴素简单,不得不让人敬佩。
当代的青年想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成就自我,实现个人的目标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必须学习老一辈的革命家身上为了革命理想无所畏惧、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必须从革命先进事迹中汲取力量,用革命精神激励自己前行。参观梅园新村纪念馆正使得团员们感悟颇深,受益良多。
大屠杀纪念馆铭记历史
在南京的最后一站是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寻访团成员们带着沉重的心情走进了这个无声而坚挺地存在着,展示着侵华日军暴行的建筑。“可以宽恕,但不可以遗忘”,约翰•拉贝如是说。这或许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存在的最大意义。人性的恶与人的脆弱在这一场浩劫中显露无疑,南京大屠杀让我们愤恨、悲伤、痛苦,但最重要的还是铭记。
纪念馆外圈的雕塑痛苦挣扎着,让人揪心;广场内密密麻麻的石子,每一颗都代表着一个遇难的生命;馆内的石壁上刻满了遇难者的名字,每一个都曾是阳光下鲜活的个体;蜿蜒曲折的展馆内,贴满了照片、摆满了实物,一个个都是铁证;万人坑遗址中的根根白骨都在泣血,都在悲鸣……生命是如此渺小,受到一丝外力侵扰就会夭折,和平又来之不易。
参观让人情绪低落,更让人铭记历史。我们不会忘记战争扭曲人性所带来的这场浩劫,我们会为捍卫和平而奋斗。我们不会忘记中国在历史上因弱小而遭受的阵痛,我们会尽自己的力量建设与保卫国家。我们不会忘记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是如何为了最基本的权利而浴血奋战,终于使我们幸福地成长。走出纪念馆,我们会走出伤痛,带着历史教所给我们的东西,向前。
u 第二站:常州 瞿秋白故居
u 第三站:无锡
追忆锡城往事,踏寻红色足迹
“梁溪”、“金匮”的古称,古朴而秀美。而就在这朦胧诗意之中,无锡,这座历经三千余个春秋的历史文化名城,沉甸甸地坐落在了经历过无数纷飞战火的苏南地区。1925年1月无锡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无锡支部诞生,一面红色的旗帜就此扬起,指引着无数拥有共同而坚定信仰的仁人志士,从不同的行业背景中启程,踏上了一条艰辛困苦而庄严无畏的道路。在无锡进行红色寻访,参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充足的教育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的博物馆,拜访纪录了革命前辈生活印迹、工作痕迹与革命事迹的故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红色年代的革命激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马列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浙大光华法学院苏南红色寻访团”将无锡作为红色寻访中重要的一站,参观了无锡博物院革命陈列厅、秦邦宪故居、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等地,忆古思今,在参观中见证那段红色岁月中的革命情怀与革命事迹。
革命陈列厅——血与火的城市记忆
7月25日下午甫一到达无锡,寻访团即赴无锡博物院。无锡博物院由原无锡博物馆、无锡革命陈列馆和无锡科普馆“三馆合一”组建而成。其中的革命陈列厅展示了无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曲折历程,生动再现出五四运动直至无锡解放的壮丽历史画卷。
棕黄的主色调,使得整个展厅的气氛庄严而沉重。一路向里,展墙上悬挂的一幅幅革命先辈、革命遗址的相片相继入眼,从党组织的创建与壮大到北伐军的进驻……与展台内大量的珍贵手稿共同谱写出那段鲜血与战火交织的革命岁月。六十年风雨纪实,从无锡沦陷的画面到“锡流”千里与新四军东进的地图展现了革命志士的艰苦卓绝与无畏奋斗,从反清剿斗争到护厂、护校、护城活动的照片,体现了无锡人民坚决抵外辱、抗内战的英雄本色。血与火的锤炼和考验,熔铸出不倒的革命灵魂。
历史不能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那段血腥的风雨,那场空前的灾难,那一具具倒下的身躯,一个个挺立的姿态,都值得我们铭刻在心。胜利来之不易。先辈用鲜血挥就的壮丽而光辉的篇章仍等待着我们的延续,他们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应当被我们继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唯有铭刻历史,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机会续写中华民族的辉煌。
秦邦宪故居——缅怀历史,延续忠魂
秦邦宪故居是无锡红色寻访的第二站。这组典型的四进江南民宅位于崇宁路上,闹中取静。正是在这里,秦邦宪与母亲及弟妹一起渡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故居大门门楣上挂有杨尚昆同志题写的“秦邦宪故居”匾额。进门后便是秦邦宪的铜像,其后屏面上刻有薄一波老先生题写的“秦邦宪生平事迹陈列”展名。初始便对故居的主人心生敬意。陈列室内有秦邦宪生平事迹图文资料,从“勤奋读书立志报国”、“探求真理投身革命”、“临危受命历尽艰难”、“统战工作呕心沥血”、“新闻事业辉煌新篇”、 “鞠躬尽瘁名垂千古”等六个方面,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秦邦宪同志辉煌的一生。再往里,“既翕堂”、“慎德堂”等处的匾额、对联等更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在炎炎夏日中,繁密的枝叶遮挡住了烈日的焦灼,漫步廊上,欣赏着右侧排列的碑刻,自然而然地就融入到了秦邦宪同志少年生活之中,随着前进的步伐,感受革命岁月的惨烈与精彩。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诞生了无数像秦邦宪同志这样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忠实于中国革命,致力于追求光明真理;他们心忧天下、上下求索,经济天下、锐意图新;他们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将自己的信念与共产主义、马列主义相融合,纵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仍矢志不渝。他们用一生的时间来向我们证明他们的执著,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忠魂。在其光辉璀璨中,我们所能做,所必须做的,就是努力奋斗,将饱满的热情与全部的精力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方不愧无数英灵先驱。
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实业救国,泽被桑梓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是无锡红色寻访的最后一站。博物馆是以无锡茂新面粉厂保留保存的老建筑为基础的。茂新面粉厂由中国著名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之长荣德生、荣宗敬兄弟创办,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个典型标本,其厂房曾于抗战期间被毁。
从博物馆一楼沿梯而上,大量的近代工业机器分散在各个位置,营造出浓厚的时代感。馆区中的发展简史馆,采用时间轴,通过上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介绍了面粉厂在起步、国内革命、抗战、新中国重组等一系列大事件中的变化,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民族资本家们通过一种不同于武力抵抗的方式,以实业发展谋求救国之道。
通过几十分钟的游览,参观者都不由得为实业家们创业精神、经营理念等等深感震撼。而更为重要的是,透过那一幅幅相片,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在那个红色年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艰辛与不易,与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经济蓬勃发展的现状对比,从而意识到和平的难得与可贵,从而感受到革命志士的伟大与崇高,更好地用革命精神激励自己,以马列主义为旗帜,以共产主义信仰为后盾,为民族工商业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与壮大而奋斗。
历史是一面镜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样的真实。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否认。每一个当代的大学生都应当学习历史、铭记历史,追逐着它的步伐,将1840年点亮而至今仍未熄灭的革命火炬传承下去。红色寻访,革命之旗仍在飘扬。
u 第四站:苏州
江东子弟多才俊,民族复兴更何时
苏州,自古是繁华富庶之地,名人豪杰辈出,新潮思想碰撞。江南水乡孕育出一代代风云人物,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春秋时代就在此兴起的文明滋养着苏州,苏州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风貌:他们,似山泉蓬勃;他们,似小桥流水柔韧;他们,似太湖包容、厚积薄发。本次,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苏南红色寻访团来到苏州,以瞻仰先辈风采为主题,分别拜访了苏州名人馆和苏州革命博物馆,感受那一段段峥嵘岁月给我们心中带来的震撼。熠熠生辉的往事涤荡队员们的心扉,队员们油然而生出自豪敬佩之情之余,也增加几分沉甸甸的使命感
名人馆探寻风云足迹
瞻仰先辈风云往事的最佳去处自然是苏州名人馆。苏州名人馆展示了447位姑苏先贤,是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精彩实证。 在那里,我们得以仰望头顶的灿烂星河,感受历史的天空中无数明亮的恒星永垂天际。因此,在抵达苏州当天下午,我们就拜访了苏州名人馆。江南的夏天酷热难挡,一路的奔波劳累让队员们一个个大汗淋漓。但是,在先辈们的画像和事迹前驻足时,所有人的心绪都是平静而肃穆的。他们崇高的气质和伟大的精神,都为历代立德、立功、立言的睿哲明贤浸润融聚,以特殊的名人魅力而彰显其悠远、博大、厚重与精彩。
盛世铸风骨。自古以来,苏州就不缺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从一代豪杰项羽到领兵奇才韩世忠,他们生动地诠释了兴国路上强兵之重要,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从“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他们是民族脊梁、炎黄之魂,我的梦,中国梦,我的小家,国之大家,我所在之处就是我的中国,我光明,中国就不黑暗。从“三言二拍”冯梦龙到“大诟袁世凯”的章太炎,中华民族自省的脚步永远在路上,盛世而不骄,乱世而不颓。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当始终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尤其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背负着复兴中华的时代使命,就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要求自己、监督自己,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怪圈。
在名人馆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倪征燠先生: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倪征燠可以说是与中国二十世纪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的一生没有离开过一个‘法’字。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漫漫征程上,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而稳健。不管是身居显赫的职位还是在平凡岗位上耕耘,他都从客应对,他以自己闪光的一生为我们后人,为我们国家留下了宝贵的财产。他的人生就像一本宝典,为我们诠释了:生命就是无私奉献,工作必须永远进取,激情在平凡岗位上同样燃烧,机会的大门永远向有准备的人开启。他淡泊名利、清正高洁的品德让我们后人永远铭记他。
博物馆感先烈英魂
红色寻访团的第二站是苏州革命博物馆。在这里,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百年风云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时代,贫困屈辱与奋发图强相互交织,一批批英雄儿女为了信仰前赴后继。1848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一步步被列强打开。但是中国人民抵抗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中华民族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和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不屈不挠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斗争。而在苏州,其不懈奋斗、理论创新和自身建设的成功实践,都成为了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我们更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扬革命传统,谱写中国梦的新篇章。
结语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美丽苏州,如此多娇。苏州的名人与革命先辈是民族的精英,属于苏州,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世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时代,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必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构建和谐社会家园,创造新的辉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