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周蓉蓉,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光华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竺可桢学院荣誉证书。2012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LL.M.)。曾任美国密歇根大学亚洲法律协会LL.M.学生代表、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卓越”工作室总监、竺可桢学院院刊《竺院人》(CKCer)副主编、竺可桢学院学生会学术部干事、浙江大学“求是潮”网站推广策划部干事。在《中国海商法年刊》、《山东审判》、《北方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散文等数十篇,并于2015年6月1日出版一本法学随笔集《行囊里的天平:在密歇根读法律》。现供职于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获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理论研讨会论文评选优秀奖,山东省法院系统“我与司法改革同行”征文优秀奖,并获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初识周蓉蓉学姐,是在朋友推荐下看了一篇写张谷老师的文章《杂忆吾师张谷》,执笔人正是蓉蓉师姐。文章中,她行云流水、生动活泼地讲述了其在浙大跟随张谷老师求学的故事,小小短文,却活脱脱将博学广识又为人谦和的张老师形象跃然纸上,足见文学功底深厚,才华横溢。而事实上,她已然成为半个职业作家,在奉职于法律职业之余,写作成为了她的第二职业。此次有幸邀请到蓉蓉师姐作为本期“法学青年”人物,为我们讲述她的精彩故事。
书香承袭,法学初探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世界著名作家博尔赫斯之语。蓉蓉师姐就出生在一个图书馆般的书香家庭。其祖母曾任山东省实验中学图书馆管理员,师姐小时候,便经常跟着祖母在图书馆里阅读。年长一些,她就在山东省图书馆办理图书证以借阅书籍,涉猎面甚广,既有当代作家如张海迪、史铁生、王蒙、霍达的作品,也有传统文化名著,如《论语》、《中庸》、《孟子》、《道德经》等,还有外国文学,如《红与黑》、《悲惨世界》、《基督山恩仇记》、《呼啸山庄》、《罪与罚》等。其祖父在中学任教,酷爱我国传统文化,经常摘抄书中的经典章句挂于书房。而其外祖父曾任中学校长,喜欢把读过的精彩文章剪下来汇集成册,留给她阅读,师姐每每探望,都能从他们那里读到很多好文章,或哲思类的作品,或文学小札,或史海钩沉,或书评书摘。这大大拓宽了她的知识面。师姐的父母均为医生,也同样喜欢文学和历史,如《资治通鉴》、《三国演义》、《古文观止》、唐诗宋词等等,其中最爱毛泽东和苏东坡的诗词。正是在这样一个生活环境中,师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文学的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加之师姐生性好学,心有灵犀,持之以恒,很快就练就了行云流水、极富想象的文风,并多次在中小学作文大赛中获奖。
师姐从小就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人,对倚强凌弱、显失公正之事总是仗义执言,在同龄人中很有威信。中学时代,学校组织了一次模拟法庭,师姐扮演的是公诉人的角色,她用平静的语气对不公平之事进行了强烈谴责和无情的鞭挞,从那时起便立下了学习法律、报效国家的人生目标。她立志长大后当法官,解决社会纠纷,维护公平正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法学的种子早早埋在师姐心里,一晃就是十多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06年7月,师姐从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中毕业,被保送到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从大一开始,她就修读了很多法学课程。在启蒙老师孙笑侠的教导下,她开始对法学有了系统的了解,也逐渐认识到法律人的使命,“法治应依靠法律人之治”。孙老师的一句至理名言——“用高贵的灵魂处理凡俗的事务”,对师姐影响甚深,至今记忆犹新。大二开始,她跟随张谷老师学习民法,对债法、公司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姐骨子里透着一份诗人的恬淡,但同时我也能感受到她是一位内心很有力量的才女,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画得一手好画,而且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怀着法律人追求法治理想的初心,师姐的大学生涯显得有些不安分:大二时作为竺院500余人中选拔的50人之一,参加竺可桢学院第六期“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获汤永遣基金会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大二暑假作为法学院选拔的两人之一,参加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中美欧法律暑期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德国布索瑞斯法学院、清华大学主办,意大利米兰大学等承办,美国律师协会(ABA)认可的国际教育合作交流项目,美国王氏基金会资助);大三时通过世界范围严格选拔,作为22国50余名参加者中的唯一中国人,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参加第十一届“争议解决”高级研修班,获争议解决、调解、国际仲裁高级研修合格证书;参加美国托马斯杰斐逊法学院、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国际法海外研习项目;赴中国政法大学交流学习半年,获第二校园学习经历证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法学院“对抗制庭审技能培训”结业 (500余人中的前50名);被德国明斯特大学模拟联合国、模拟国际法院录取(35个国家200多名优秀学生之一);被厦门大学国际法高等研究院暑期研修班录取;参加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动感地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二等奖;参加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团委和浙江省直属律师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超级法律人辩手对抗赛荣获季军;作为竺可桢学院毕业DV《蝉蜕》编剧,独立撰写3万字剧本……这些丰富的经历,也许不仅仅归功于她那颗“不安分”的初心,常言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她的生活轨迹恰恰证实了这句名言。后来师姐成功被美国密歇根大学录取。
师姐在结束本科学习之后,毅然选择出国求法。她清楚地知道在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时代背景下,年轻法律人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她认为美国有着较为成熟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学习他们的先进之处,对将来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很有帮助。特别是美国的公司法、证券法,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较为完善,而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将商法与劳动保护、人权保障结合起来,或许对我国新时期的法治理论与实践有益。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学习两年后,师姐发现美国法律根植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他们的法律思维和推理方法深受英国普通法的影响。这些经济理论和法律体系,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回国后,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国际化的法律人。尽管目前我国法治建设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正是需要我们奉献力量的时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行囊里的天平
“西游”归来,师姐将在美国留学期间的经历和思考、对法学专业的理解、对青春和过往的回忆、对生活和生命法度的探索编辑成书,分享给大家。书名取为《行囊里的天平》,这天平,既是各国法律公平正义的象征,也是作者心灵的物化,反映了她在美国法学院求学的专业特点,也表现了她独自行走中对东西方文化的衡量思考。
如今,供职于法院系统的师姐,对法治又有了新的理解。对法律人而言,法院是用专业知识较多的部门。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官越来越注重吸收前沿知识,加强裁判文书说理能力,熟练掌握证据规则,驾驭庭审,与当事人有效沟通。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是大势所趋。她也善意地提醒应届毕业生们,毕业后,从天之骄子一夜之间进入单位的基层,是必将面临的落差,这个过程中要摆正心态,接地气,从点滴小事做起。三百六十行,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喜欢与适合。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就值得为之奋斗。具体怎么选择,还要看个人志趣,人生机遇。
在法院正常工作之外,无论生活如何忙碌,师姐总会适时地停下来执笔记录或者创作。在她看来,相比较严苛的法学,文学创作是更浪漫的事,是一种灵感的自然流淌。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对成长的体会,都能被记录下来。除了散文杂文的写作,师姐近期准备开始创作小说。我们殷切期望看到她的新作。
采访的最后,师姐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怀念与感恩。“浙江大学像一座山峰,让我在攀登的过程中饱览风景,并结识了一生的朋友。感谢母校给予我的一切,让我拥有无悔的青春。感谢师长对我的教诲,让我终生受益。愿学弟学妹们珍惜青春年华,追寻自己内心的选择,在广博的涉猎中拓宽视野,在深入的研究中磨练技艺,立大志,做有良心、有理想、有担当的人,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文/楼斐菲 图/周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