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我院郑春燕教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5-10-09 点击次数:2103

        “老师要通过引导把理念带给学生,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是终极目标。什么样的法治是适合中国的?我想要做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上完我的课后对这些问题有所思考。”

近日,我院郑春燕教授在夺得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人文社会科学组一等奖第一名后,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申报,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之一。比赛中,郑老师面对如林强手,以富有创意的课件设计、自然大方的教姿教态、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精湛娴熟的教学技艺、颇具深度的教学反思力挫群芳。而教学中,她亦从未放弃自己的业务学习,敢于创新,勤于思考,能从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这也使她任教的课程往往深受学生欢迎。
“教师最大的成就是学生”,是郑春燕教授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
回答我,响亮地回答我
回答我,响亮地回答我”,是郑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第一堂课她这样告诉学生:“期末考试是开卷的,你们可以带任何资料来。但平时成绩占30%,希望你们积极回答问题,响亮地回答我。”“行政法起步晚,很多概念在业界都没有形成共识,本科生学起来会觉得很难。”她最担心的,是提不起学生的兴趣,那真是“课上睡着了都有可能。”
    每次课堂上抛出一个专业名词后,她会这样问学生:“你们来想想看,我给出这样一个概念,跟教材有什么不同?这个区别点我的用意何在?”剖析一个法律案件之前,她会先问:“如果你们是行政机关人员,你们会怎么做?
    一开始,学生们只是沉默着,郑
老师就等着,等到大家都觉得不好意思了,终于有人小声地回答问题。不满意:“如果我是法官,你是律师,我们离得这么近,我都听不清楚你的话,你怎么代理你的当事人?”法律人要有法律人的自信,这是她一直强调的。等学生说完后,郑老师会给出自己的答案,并跟上一句:“这不是最后结论,你们可以再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反驳我都行。”这么一说,师生间的讨论自然而然地就开始了。
    几次下来,沉默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还会抢着回答问题。终于有一天,郑
老师收到一封学生的邮件,说:“郑老师,你这样一种讲解方式,我很喜欢。”
   
十分钟的题外话 
   
有了兴趣,如何将学生的思考引入深处?郑老师靠的是“聊”。 
    在每次讲课的开头,她会留出十分钟时间,跟学生们聊聊“题
话”——“这周,有哪些新闻是跟行政法相关的?你们怎么看?我怎么看?有哪些理论在支撑我的观点?”说是题外话,其实都是跟课程相关的,郑老师称之为“带着法眼看世界”。
    有一次,有位姓吴的同学周末出去玩,看到一个派出所门口挂了个牌子,说是向百姓免费提供厕所,就拍了照片发给
,“老师,我觉得这应该与行政法有关,但我找不到思路。”自然,这成了课上的“题外话”内容。
    “你们说说看?”在学生回答后,郑
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是服务行政带来的理念转变,“接下来我们就讲讲服务行政的内容。”很顺利地把学生从现实带入了理论分析。
     郑
老师说,老师不能光讲故事,学生也不能光听故事,必须要经常逼迫自己用行政法的角度去思考身边的行政法现象,这样才会不自觉地形成行政法的思维。
走进学生心灵
郑春燕教授还有个拉近学生心灵的小秘密,我上的《行政法学》等课程很多都是大班,我会有一些‘小伎俩’让学生感觉到他其实是被老师关注的。比如上课前会做做功课,多想想每位学生的个性,想想学生上次课堂上的表现。‘记得你上次是这么回答的,今天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会觉得他受到特别的关注,对课程的注意力也会提高很多。”
言语表达除了能让学生感到受重视外,也促使他们更加乐学、爱学。老师的付出,能从学生的眼神收获到喜悦,郑老师总结,只有认真的老师,才会看到努力的学生。总结来说,只有开放式的提问,互动式的讨论,在过程中传授知识,砥砺思维,才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
教学、科研相长
在科研方面,郑春燕教授无疑是一名研究型教师。她勤于思考,能从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她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并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年来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行政过程中的行政裁量与协商行政。迄今为止,已经独立发表了五篇权威期刊文章、十多篇一级期刊文章和数十篇核心刊物,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有多篇获省部级、厅级科研奖励。此外,合作出版了数本专著及教材。
对于困扰诸多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老师认为,教师科研的积累可以快速地征服学生,另外也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热情,促进课堂教学。”她在讲解法律相关概念时,不照本宣科,而是给出一个她自己理解的概念定义,请学生讲解为什么老师给的定义和教材不一样,在学生讲解过程中,告诉学生在学术界相关争论观点,让学生觉得自己和大师很近,激发学习的热情。
正所谓“春蚕有情织锦绣,粉笔无言写春秋”。前路漫漫,承载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荣耀与责任,郑春燕教授将始终以教育作为事业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在三尺讲坛演绎出生命的精彩与华光。
 
 
                                                      张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