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民商法点周淳老师采访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5-10-14 点击次数:19646

    细雨绵绵的国庆假期过后,笔者在之江咖啡吧见到了新近加盟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的周淳老师。彼时,周老师正在与章程老师谈笑风生,听章程老师介绍,作为2006年浙江省文科状元的周老师,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笔者正欲细问时,周老师却谦逊地莞尔一笑道“不要听章老师瞎说”。经过更加深入的交流,笔者发现周老师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子:温婉大方,谦虚干练。谈及专业领域时神采飞扬的她英气难掩,而含笑斟茶、娓娓道来的样子却又展现出周老师如邻家姐姐般耐心亲和的一面。

    周老师于2006年进入北京大学元培试验班就读,并自入学起便对法学心驰神往,无奈父母颇有微词,故先就读于试验班。一年后,周老师对法学喜欢如初,故选择了法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她被直接保送至北大经济法专业攻读公司法方向,后又保送硕博连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决定硕转博后前往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取得了硕士学位。这也印证了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唯有坚持内心的信念和梦想,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才能有所成就。

    谈到为何以学术作为毕生追求,周老师坦率地告诉记者,自己相对于其他很多老师来说,比较晚才决定走学术之路。周老师本科阶段参加了许多学生工作、国际会议、对外交流、奥运志愿者等,也曾在著名的外所、内所、法院等地实习,这些经历让她逐渐发觉自己喜欢寻根究底探寻规则背后的原理,而这与实务中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背道而驰。其斯坦福大学交换生的经历,和在东京大学法学院以“全球公司法趋同”为主题的学习体验,更是让周老师开始不断思索我国国内公司证券法律制度基本继受他国,那它们在其原生国家究竟以何面目适用?为何会产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带着探究这些问题的信念,周老师在硕士二年级的时候,毅然决然地决定投身于学术研究。谈到这段心路历程,周老师表示,在学习生活中有所迷茫是难免的,大胆去尝试过方能知晓自己适合什么,想要什么。

周老师今年七月恰好博士毕业,谈及加盟浙大的感想,周老师表示,一方面这与自己浙江人的身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浙大法学院的学术风格、研究方法和讨论氛围都深深地吸引着她。周老师相信,在民商法研究所精英荟萃的氛围中,倘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结合浙大的优势,将有益于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

本学期,周老师暂时不会开设本科生的课程,但她也会在秋冬学期“企业法专题”、“民商法专题”的研究生课程中串讲“公司控制权争夺”等公司法前沿问题。当笔者问及如何设计一门课的教学方案时,周老师表示:首先,要区分实务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不同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对前者,她会注重规则解释、案例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后者,则会尝试教授法经济学、历史分析方法等知识,拓展学生的比较法视域。其次,在具体的教学制度设计上,周老师认为一方面要把学术map展现给学生,帮助其建立起体系;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学生寻根而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谈到这里,周老师结合自身经历特别强调,决定你未来高度的,并不是你就读的专业如何王牌,你的知识储备如何强大,而是你的学习能力,即信息搜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精准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这也是实务中从事公司、金融领域的杰出律师中不乏法理学、刑法、行政法等专业出身的人才的原因所在。

除老师的教学理念之外,周老师还谈到我们学生该如何学习方能更好地掌握法学知识,法学是一门极其博大精深的学科,学习法学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想、多练。其中,多练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周老师在律所、深交所、法院的实习经历,在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所受的案例教学教育,以及其他学习生活经历都无不体现着这一点。

    这次短暂而充实的采访,让记者深感获益匪浅。然囿于记者的文采,实难以事无巨细地展现周老师的与众不同之处,但你如若有缘在郁郁葱葱的之江遇见含笑走来的周老师,你一定会喜欢上这个温和又耐心,才华横溢又谦逊的江南女子。

之江通讯社 徐益盈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