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深海探矿与海底地理实体命名――记法学前沿2016(4)总第225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6-03-23 点击次数:620

    2016年3月20日晚,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韩喜球博士在之江校区图书馆5号楼206会议室为法学院师生做了主题为“深海探矿与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张克宁教授主持。

 

    韩老师的讲座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她向同学们介绍了深海探矿的问题。她指出,由于全球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人们迫切需要向海洋要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时促进了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接着,韩老师用图片的形式介绍了海洋区域在地理上和法律上的不同划分方式,并介绍了一系列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例如与深海探矿相关的区域采矿法典及我国刚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等。接着,韩老师用图片向同学们展示了海底各种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情况,包括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结核、硫化物、生物基因资源等,以及我国深海探矿的实践与成果,包括海底地理实体的发现、矿区申请、科学研究、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在第二部分,韩老师介绍了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的问题。首先,她指出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命名工作的进展、工作目标,以及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的规则。接着,韩老师介绍了我国参与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的进展和主要成果,并指出,我国参与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满足大洋工作的需要,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因为我国参与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时常以《诗经》中的字词作为命名的来源,并向同学们具体地介绍了西北印度洋海底地理实体的发现与命名实例,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此外,韩老师还用图片对我国海洋勘探情况、所勘探矿区及自己参与过的勘探活动进行了简介。

 

    韩老师讲座结束后,还与同学们对与此相关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互动,包括海底资源勘探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深海碳封存的问题等。韩老师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在在这一来一往的互动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对深海探矿与海底地理实体命名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最后,张克宁教授对讲座做了总结,指出法学与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鼓励同学们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相关的海洋知识,更好地促进海洋法的学习。

供稿人:易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