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13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法学院院长会议在杭州召开。此次会议由浙江大学、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主办,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承办,浙江大学外事处提供支持。会议的主题分为四部分“法学教育和法治发展”、“法学教育和经济建设”、“中外法学教育比较”、“中外法学教育合作与交流”。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文显、台湾大学名誉教授王泽鉴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12日上午,会议第一环节主要讨论了法学教育与法治发展,该单元由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黄锡生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守文教授首先发言,他认为法治经济在法治改革中处于率先地位,而法学教育和法治经济间存在正相关联系。随后,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孙笑侠教授针对中国的现有法律硕士培养模式是否合理,中国现有的法律人才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该观点也得到现场其他院长的认同;接着,韩国延世大学法学院副院长Yong-Song Jonathan Kang教授针对韩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和韩国法律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及改革方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陈永强教授的主题发言主要针对如何提升法本法硕的理论创新能力和非法本法硕的实践能力,立足当下国内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充分说明。
(按照发言顺序依次为:黄锡生、张守文、孙笑侠、Yong-Song Jonathan Kang、陈永强、田敏捷)
在自由讨论环节,Naoki KANAYAMA教授针对中国未来的教育体系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Yong-Song Jonathan Kang教授就韩国与美国法学教育之间的融合性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台湾大学曾宛如教授针对法律硕士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孙笑侠教授则认为法学硕士的培养是否能胜任是由体制决定的。叶金强教授就法学教育的实践教学的限度和基本方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虑。武汉大学的冯果教授则强调关于法律硕士培养之困惑不仅仅来自于学生自己,老师本身也十分为难。上午议程结束时,外事处代表田敏捷老师对此次由浙江大学和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主办,光华法学院承办的法学院院长论坛的顺利开幕表示祝贺,同时也代表外事处感谢主办方和承办方以及各位参会院长及教授。本次会议也得到了学校外事处的大力支持。
12日下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法学院院长方立新教授主持了法学教育与经济建设这一主题单元的发言与讨论。第一个发言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Eleanor Wong教授提出了法学教育中基础认知及元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她指出,提升法律教育中学生基础认知技能和如何在法学教育中如何营造这种机会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在困惑和错误中走出来,能够进行实操,在实践中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发展,实现法学教育目标。随后,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院长陶丽琴教授发表了关于特殊领域尤其是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学科和特殊行业法律人才培养的演讲,她认为学位的创设能够解决中国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朱狄敏对国际性教学目标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得到了现场诸位教授的赞同。
在自由讨论环节,李安教授、郑磊副教授以及Tomoyoshi HAYASHI:分别针对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Eleanor Wong教授的观点提出了诸如“后设认知对于教学阶段的层次划分”、“认知技术对于中国法学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后设认知理论体系的来源性问题”等宝贵问题,Eleanor Wong教授也实事求是地从自身角度知无不言,给出了恳切的答案。
(按照发言顺序依次为:方立新、Eleanor Wong、陶丽琴、Nantawat Boramanand、朱狄敏、郑磊)
第三单元的议题为中外法学教育比较,由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院长王健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院长李安教授强调了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根基,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法律信仰,应该从儿童开始培养,法律职业的本质是一种教育事业。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教授则侧重于研究如何使法学教育面向未来。围绕中国法学教育与国外法学教育的比较,他提出三点观点,一是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相对比较短,二是法律信仰淡薄,对法律意识普及的需求还是比较大,三是我们有许多自己特殊的制度,这是由我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所决定的。冯教授深入浅出的演讲推动了现场的会议气氛。作为本环节第三个发言人,日本大阪大学法学院院长Tomoyoshi HAYASHI教授为在场教授们简要介绍了大阪大学法学院,并对日本法学教育及法学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他对目前日本法学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国际合作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随后,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伟教授对财经类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培养和中外法学的差异进行了阐述,同时也表达了个人对财经类高校法学教育的展望。
(按照发言顺序依次为:王健、李安、Chachapon Jayaphorn、冯果、Tomoyoshi HAYASHI、李伟)
最后,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铭教授对本环节进行总结发言。他将重点更多的放在了法学教育的未来、法学院的评估与排名,以及亚洲地区法学教育的合作方面。胡铭教授认为法律硕士如何形成复合型人才,还有很多需要思考和进步的地方。这一发言,也引发了接下来自由讨论环节中各位教授们的积极发言与探讨。
13日上午,会议进入第四环节的讨论。该环节的主题为中外法学教育合作与交流。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曾宛如教授主持了这一环节的发言,并发表了精彩的个人观点,指出了当前国内外法学院发展的困惑,同时表达了希望。本环节第一个发言的是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院Naoki Kanayama教授。他对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院的LLM项目做了简单介绍,并提出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化法律人才,指出当前国际化背景下,全球合作的重要性。随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龙卫球教授对新型工业化法律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合作进行了阐述,他介绍了北航法学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国际交流平台,同时引进国外优秀教授进行国际化法律教学。最后,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蔡立东教授就法律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法学院应侧重于法律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起到引导市场需求的作用,与法律实务部门共同承担起培养法律互联网的跨界人才的重担。
(按照发言顺序依次为:曾宛如、叶金强、Naoki Kanayama、龙卫球、蔡立东、赵骏)
在会议自由讨论阶段,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赵骏教授就中外法律教育合作中的文化输出和输入方面发表了独到看法。随后庆应义塾大学Naoki Kanayama教授和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蔡立东教授分别补充发言,两人均同意国际化法律教育本身就包含文化的开放性这一观点。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Eleanor Wong教授则认为语言交流带来了文化、技术的交流,国际法律教育必然带来文化交流。台湾大学曾宛如教授则认为法学院既然无法规避排名,那就必须思考如何保持法学院的竞争力。她的看法是法学院应该设立目标并创造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关键是做好法学院的本职工作。
上午十一点,会议进入闭幕式环节,由胡铭教授主持。日本大阪大学法学院院长Tomoyoshi HAYASHI代表参会嘉宾做了总结发言,他强调了跨学科教育对未来法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并对浙江大学及来自环太平洋地区的所有与会嘉宾,此次会议的志愿者、同传等致以感谢。随后,浙江大学法学院院长朱新力教授做了总结致辞,他指出国际化和学科交叉性是法律教育必不可少的,各国法学院应差异化发展、保持各自特色,并特别强调了互联网时代共享教学在个性化教学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朱新力院长代表会议主办方对与会代表、志愿者和同传再次表示真挚感谢,并宣布第七届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法学院院长会议圆满结束。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1997年成立于美国洛杉矶,旨在促进太平洋周边地区的科技、教育及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该联盟由太平洋周边16个国家和地区的45所著名精英大学组成,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华盛顿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京大学、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此次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法学院院长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探索更适合经济法治发展的法学院教育和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法学教育,促进了环太平洋地区的法学院和法学教育的交流和合作。
文陈若楠 郑聪聪
图张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