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友谊谐,浙宁情义长――记第十届光华法学国际夏令营之宁波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7-07-07 点击次数:1583

    2017年7月5日晚上八点半,参加完光华法学院副院长赵骏教授的讲座后,来自意大利、韩国、泰国、俄罗斯等国家的7位国际营员由我院外事科洪佳颖老师带队,前往宁波,开启了本次夏令营的宁波之行。
    第二天早上八点半,来自浙大的营员们和参加宁波大学法学院夏令营的同学们汇合,一起前往参加了由宁波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战略及其法律服务专题”夏令营暨第十届光华法学国际夏令营宁波大学站欢迎仪式。宁波大学法学院师生们的热情感染了营员们,大家一扫之前的舟车劳顿,在车上兴致勃勃地欣赏宁波大学的美景,与同行的同学热切地交流。活动在宁波大学法学院主楼举行,宁波大学法学院院长张炳生、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郑礼平、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龚文杰、国际交流处副处长翁华星、法学院学工办主任吴敏老师出席了本次欢迎会。张炳生院长、吴敏老师、翁华星老师先后致辞,介绍了宁波大学的历史和学校概况,强调了加强不同大学之间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各位营员的热烈欢迎。随后,领导和营员们在法学院门口合影留念,并在海报上签名,记下这一段难忘的经历。


    十点半左右,营员们来到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的中国港口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以港口文化为主题,集展示、教育、收藏、科研、旅游、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体现国际性、专业性、互动性,是传承港口历史、挖掘港口文化的文化基地,更是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支点。营员们主要参观了“港通天下——中国港口历史陈列”馆。通过对中国自逐水而居的新石器时代到最早开渠的南北朝时期、从造船航运技术显著提升的宋元时期到闭关锁国的明清时代,从渐失港权的鸦片战争时期到获得新生的现代历代港口变迁的了解,营员们深切地体会到港口不仅是文明的发祥地和物流、贸易的枢纽,更是文化输出和输入的窗口、政治和主权的象征。


    午饭后,营员们来到了宁波博物馆。宁波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由首位中国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著名建筑师王澍设计,是“新乡土主义”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博物馆馆藏丰富,以展示人文历史、艺术类展品为主,囊括了从史前河姆渡文化至近代以来的珍贵青铜器、瓷器、玉器、竹刻、书画、金银器、民俗等文物8万余件。在“阿拉老宁波”民俗馆中,营员们体验了宁波旧式商业街,见识了缸鸭狗、状元楼等宁波独家老字号,了解了甬剧、宁波方言等文化特色;在竹刻馆中,营员们欣赏了被称为“立体的书画”的明清竹刻艺术,近距离观察了竹刻艺术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细腻的表现手法,感受历代文人雅士寄托于竹刻的千古情怀。在宁波博物馆中,营员们感受了东西异色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发出了对美的惊奇与赞叹。


    四点一刻,营员们前往位于宁波市区的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的天一阁。天一阁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天一阁的名字来源于揭�斯书写的《龙虎山天一池记》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把藏书楼建成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二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合而为一。到1995年底,阁藏古籍30余万卷。现存藏书中,共有明代方志271种,有明代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共379种,绝大部分为仅见之本,是研究明代人物、科举制度的第一手资料。之后,营员们在南塘老街结束了一天愉快的行程,古色古香的建筑、芳香四溢的美食和情暖意切的友谊为本次宁波之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次宁波行,进一步加深了境外营员对中国的了解。这一天的行程,也让浙江大学和宁波大学的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营员们有太多不舍,但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相信营员们会一直带着这份美好的回忆,继续追寻自己的法律之梦。


文/姜蔼倩

图/徐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