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自正法,男,中共党员,重庆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曾系浙江大学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台湾大学访学交流,曾获浙江省优秀毕业生、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3次三好研究生、4次优秀研究生等。在《北大法律评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江淮论坛》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曾获第十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二等奖、第一届法治与改革国际高端论坛三等奖等。
问题一:为什么选择浙大作为攻博地?
首先浙江大学是一所世界知名的一流学府,这里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和丰厚的学术资源,加之之江校区古朴、宁静与优雅的学术环境。其次是出于兴趣爱好,慢慢喜欢上阅读和写作。在硕士时,正法学长的导师胡铭老师向其推荐的第一本书是陈瑞华老师的《法律人的思维方式》。这本书主要讨论了法律人的逻辑思维和学术研究方法,正法学长后来又阅读了张文显老师和陈瑞华老师一系列经典书籍。同时,从这件事上也折射出胡铭老师对正法学长文笔训练的要求。最后在浙大读博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导师,导师既是老师,又是学长的父亲一般,不仅在学术上给予学长谆谆教诲,而且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胡老师年轻有为、学富五车,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知疲倦的求知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年轻学子学习。
问题二:在浙大求学时有无奇闻异事分享?或者印象深刻的一个人或一件事?
正法学长将多年的之江生活总结为单调而有规律,俗称“三点一线”,即“图书馆、教室看书写作——篮球运动——协助导师处理些事务”基本是硕博生活的缩影。但平凡的日子中也有许多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比如在我国台湾、日本学习期间的所思与所获。在台大访学期间,有幸结识了著名的法学家苏永钦老师。苏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于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在博士论文撰写时提供了实地调研和个案访谈的机会,特别是每周六的爬樟山寺活动,可锻炼身体的同时可向老师请教司法改革的前沿问题,例如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员额制改革、全国巡回法庭的建设等。访学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开拓学术视野、研习域外司法制度;另一方面认识了一些学术上共同体,可一起评书论文。此外,在之江,正法学长和篮球的故事也不可不提,特别是在毕业前带领学院篮球队取得了浙江大学三好杯篮球赛第六名的好成绩。正法学长热爱篮球,认为篮球可以带来的健康体魄,而做学术必不可少要有健康的身体。另外,篮球容易形塑团队合作精神,正法学长连续做了多年篮球队队长,团结队友,终于达成了挺进8强的目标,完成了夙愿。在120周年校庆之际,带领学院篮球队成为唯一一支进入三好杯篮球赛八强的人文社科的队伍,更是多了一层意义。也有遗憾的事,那就是与竺可桢奖学金擦肩而过,竺可桢奖学金作为浙大学子的最高荣誉,是每一个浙大人的梦想。正法学长认为与竺奖擦肩而过也说明了一点,自己仍有许多需要努力的,仍需砥砺前行、不忘初心。虽然在第三轮面试中落选了,正法学长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几位有学术梦想的好友,值得他去学习。
问题三:学长觉得在浙大求学时最深受启发的一门课是哪门?
在硕博期间,很多老师的课都深受启发,老师们总是娓娓道来、追根溯源,例如朱老师、章老师、翁老师、周老师、赵老师、郑老师、范老师等。其中,胡铭老师授课方法,《程序法专题讲座》,博士生课,课程名称每一学期可能有不同,主要是指导博士生如何做法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学术脉络和学术方法。并指出:学生不能跟着导师的方法、思路走,否则无法超越老师。老师把学生领进门之后,具体如何研究需要自己钻研。再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要形成自己的方法。而法学实证研究方法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探究实践问题再到修正理论的过程,以法教义学为基础,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刑事诉讼法和刑事司法制度,这门导师的指导课对学长深受启发。
问题四:如何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是否有可分享的心得?
正法学长在科研上成果相当丰硕,提起科研,他认为研究选题第一要有学术价值,有理论意义;第二是要有实践价值,有现实意义。以刑事和解为例,2012年刑诉法通过立法将刑事和解纳入到新法中,此后研究价值跟之前相比就小了很多,因为它在理论和司法实践的紧迫性没有之前强了。同时,不建议把自己的研究方向框死,学术研究上要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出来的成果尽量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突破。提到自己的30万字博士论文,正法学长十分满意,他认为自己在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程序这个问题上,提供问题意识和自己的观点。具体在论文写作与发表方面,正法学长分享了十分宝贵的经验。首先是论文写作,文章是不断修改出来的。正法学长自己的论文写出来后,经常让师友及同门师弟师妹们提批评意见,请导师提修改意见,循环往复地修改。其次是投稿。在他看来,作者与编辑的交流属于双向互动。编辑提出意见一些修改意见,我们需要给予正面回应赞同与否,并需要在文章中作出明确修改,并反馈出来。很多编辑老师都非常负责,有时一个标点符号适用不当、有错别字都会一一举出。
正法学长很认同先哲所言的三种治学模式:第一种是蚂蚁式的,它的特点是将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事物都先集聚起来,能否吸收或消化先不管,这种属于勤积累而缺乏应用型的。第二种是蜘蛛式的,它靠自身的分泌物,将网结的很美很漂亮,也有经纬,下点小雨,网上挂点雨丝,阳光散落,还会有雨后彩虹般的斑斓,这种属于勤于雕琢而学识有限型的。第三种是蜜蜂式的,蜜蜂采花制蜜,不仅要将花粉采回去,更重要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产出的蜜甘之若饴、甜香四溢。胡适先生所倡导正是这种又学又思的蜜蜂式的治学精神。在学长的理解中,蜜蜂式的治学方法是治学之最高境界,而对于我们青年学者而言,治学是由蚂蚁式的到蜘蛛式的,再到蜜蜂式的蜕变过程。刚开始,我们要像一只小蚂蚁勤于积累一些知识,不用管能否消化,多阅读、勤积累,再往后,我们要像一只小蜘蛛一样,把蚂蚁式囤积的“知识”,能把它编织成一个绚丽的小网灵,到一定程度,或许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蜜蜂式的才是治学之“又一村”,它既有术、又有道,术道结合,也是年轻学者孜孜不倦努力的目标。
问题五:可否对在校的硕博生们说些寄语,或者将一两句在学术钻研上的过往经验?
最后交流中,对于在读的学弟学妹,正法学长还给出了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建议:第一,学术研究是蛮辛苦的过程,要坐得住冷板凳。希望学弟学妹要锻炼好身体,这是愉快的学习生活的前提。第二,在学术上不能急功近利,要静下心来钻研,沉下心来评读经典著作,研习治学方法。硕博毕业要求虽然有所降低,但是我们不能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当然,在治学与发文章之间做到平衡,尽量做精细化学术研究,形成自己的学术脉络。第三,浙大有很多访学和出国交流的机会,有机会要去访学和交流,开拓学术视野,结交学术道路上的共同体。第四,珍惜并充分利用古朴而宁静的之江环境,把学术功底练扎实再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