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改革国际高端论坛(2017)于11月11-12日在杭州举办。今年为第三届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社会法与法治社会建设”,议题包括法治社会的一般理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社会依法自治、全民自觉守法、矛盾依法化解等。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外一流学者和杰出实务界代表共同研讨交流。论坛第五单元“矛盾依法化解”,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教授赵骏主持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范愉,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副主任(挂职)汪世荣,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汪习根,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凯原特聘教授、法社会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金华,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建国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范愉发言)
范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与“矛盾依法化解”
范愉教授基于对国内外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指出中国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跟西方的ADR是不同的概念,我们强调的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衔接,国家法和民间法的衔接,也包括我们说的民间、行政和司法等的衔接,其中有诉讼和非诉讼的衔接。中国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是基于中国的现实状况所构建的,我们对此的论证是从可持续发展、社会转型,还有包括纠纷解决在内的生态平衡等开始的。基于现状,可以从当前的民间性纠纷解决机制、人民调解异化、民间调解(例如电商自行建立的调解机制)三方面论证中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发展高度不平衡的现状。有鉴于此,提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需要行政的高度介入,以解决司法途径在纠纷解决中的局限性。最后,范愉教授指出,对于中国当下纠纷解决的思路,我们其实已经有了共识,但是在社会法的问题上,我们的立法目前还无法进行顶层设计,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副主任(挂职)汪世荣发言)
汪世荣教授:司法主导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设
汪世荣教授认为社会治理是推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重要原因。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中,首先要强调当事人对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权,重视社会建设,突出协商谈判,强调当事人及律师在矛盾纠纷解决中的参与作用,其次,要发挥律师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社会建设中的中立者身份,同时还应发挥法院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最后在多元社会治理下实现善治的要求。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汪习根发言)
汪习根:社会治理的法治实践模式构建
汪习根教授认为,在社会治理的每一个层面,都应该有法治理念。在此基础之上,汪教授总结出社会治理的七种模式。在公权干预柔性化模式里,应该在化解矛盾的同时维护好权利,在网格化管理的模式下更柔性地获取信息。在政府引导市场化模式里,应该在细节处提高效率,体现法治精神;在公共服务精细化模式里,应该实现更深层次的目标——以人为本;在行政事务代理化模式里,应该规范行为,树立法治政府的形象;在社会协同契约化模式里,应该加大自治空间,明确契约责任和义务;在公共参与常态化模式里,应该实现基层管理、基层参与,与上层参与相结合,同时既要重视事务性的参与,也要注重向决策性参与转变的趋势;最后是社区党建一体化的模式,要把党的领导放在首位,做好组织型、协调型、服务型的党建。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凯原特聘教授、法社会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金华发言)
程金华:也论法治社会
程金华教授围绕法治社会的论题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为什么会关心法治社会这个概念;第二,如何理解法治社会的概念;第三,如果法治社会是个工程,应该如何建设。法治社会的概念内涵里有很许多重要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关心法治社会的根本原因,至于怎么理解法治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里明确指出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回顾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文本,讨论法治社会的重要思想,就可以洞见,法治国家应该包括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概念。基于中国晚清以来社会秩序的解体和重构,以及最近四十年来法律渗透到基层被村镇消解的“屏障”现实,程教授提出要努力解决国家和基层社会秩序之间的耦合问题。
(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建国发言)
王建国教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三统一”的本质特征
王建国教授认为,无论是社会法的理论建构,还是社会建设的路径推进,都需要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大背景。基于对历次关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重要会议的梳理,王教授提出应该在理论逻辑上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拓展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党、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样正好与实现途径上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自治相对应,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法治。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实际上既吸纳了世界法治的共性——即法律自治,也坚持了中国的特色,更多的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合为一种在全民族背景下符合中国实践、符合中国特色的一部分道路,这种道路体现了中国的特点。
本届论坛另设二场分论坛,促进与会青年学者的交流和研讨,汇聚青年学者的智慧新力量。
笔记整理:宋灵珊、闻之皓、朱禹臣
审稿:冯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