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赵骏教授赴武汉大学参加“国际法四人谈”活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8-06-07 点击次数:671

    2018年6月3日,第二届“国际法四人谈”学术活动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我院副院长赵骏教授,吉林大学何志鹏教授,厦门大学蔡从燕教授和武汉大学黄志雄教授四位国际法学者齐聚珞珈,就“中国国际法学者与国际法实践”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国际法四人谈”是在以往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一种研习方式,由四位国际法学者分别围绕不同题目主讲90-120分钟,之后的60-90分钟内则由其他三位学者以及听众进行评论和提问。此种活动形式既能避免学术会议发言者时间短暂、观点难以充分展开、听众参与不足等缺点,又可以借由多个相关主题相互启发和借鉴、主讲人之间彼此评论和“交锋”。

    在此次活动中,我院赵骏教授以《国际法治、中国贡献与学者角色》为主题,围绕国际法治、中国贡献和学者角色三个方面阐述。赵骏教授先以提问的方式与同学们探讨了何为法治,讲述了法治的定义、要素、类型。进而讨论何为国际法治,包括国际法治的要素、与国内法治的区别以及与中国法治的良性互动。接下来,赵骏讲授讲述了中国如何对国际法治建设作出贡献,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经济法的创新。最后,赵骏讲授发表了学者在这其中该当如何作为的看法,从国际法学者的努力再到其自身探索的总结中为大家提出建议。

    此外,何志鹏教授以《国际法职业共同体:共同但有差别的使命》为主题,立足国际国内现实,讲述了何为国际法职业共同体,国际法职业共同体的职业共同使命,国际法职业共同体的职业差别使命和当下我国建成国际法职业共同体的差距何在,并对我国走向国际法强国提出建议。

    蔡从燕教授围绕《国际法学者与中国国际法实践:基于公私伙伴关系(PPP)的一项分析》,以公私关系为视角,指出国际法学者与中国政府在国际法领域存在伙伴关系。

    最后,黄志雄教授就《学者学说与国际法实践:一些个人思考》发言,从《塔林手册》两个版本的对比中讲述学者在国际法治中的话语权争夺,随之进一步阐释政府与学界肩负共同使命,二者应当共同合作,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话语权。

    主题发言结束后,在场师生分别就发言内容进行提问与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大家表示获益匪浅。“国际法四人谈”活动之目标在于强化师生国际法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中国国际法学界在国际社会的对话能力,此后将继续举办。

(向丽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