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学到人文――我的跨专业申请之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8-07-04 点击次数:1141
我从大二时起就定下了要出国读研的目标。当时我心中的首选国家是日本,优良的教育质量和较为低廉的费用,使它成为性价比非常高的选择。后来我又纠结过要不要去葡萄牙(中葡法律人才项目),同济慈善会提供学费和基本生活费用的支持,甚至还报销机票,委实让人心动不已。但是,最后真正让我坚定决心的,是大三暑假去美国的一次短期访问。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我访问了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学府,除了实地的参观,我还和这些大学的校长和一些学院的院长、教授进行了座谈交流,这些大学的学术水平让我叹为观止,也让我真正意识到,最顶尖的学术圈和学术话语权仍然在美国。
那,为什么不去最好的地方?
要去美国读研,摆在留学生面前的有两个问题。
第一,难。难体现在几个方面:1、美国大学吸引着最多的国际学生,在这么多人中间脱颖而出,需要申请者有比较突出的条件才行;2、去美国留学,要考托福和GRE/GMAT/LSAT至少两种考试,只有极少数专业和学位仅要求提供托福成绩,而后面的这些考试对于英语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要考出好成绩,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考;3、申请美国大学的流程也比较复杂,个人陈述、推荐信、写作样本缺一不可。除了材料之外,你还得花很多精力去填写网申表格,寄送材料,甚至前期的套磁教授、与心仪大学的小秘来往邮件等等。
第二,贵。这就不多说了,稍微了解去美国读研的同学,都会知道在美国学费和生活有多贵。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除非是申请博士,才能在如今经费日益紧张的美国大学拿到奖学金(甚至还不一定是全奖),而硕士项目基本上得靠自费,部分专业会提供一小部分奖学金(商科、法律、工科等)。但问题又来了,如果想申请博士或者带奖的硕士,你又得非常优秀才行,或者自降层次,本来能申top30的学校,去读top50的学校。这还没有算上留学中介服务的费用,据我的了解,申请美国的硕士至少3万RMB起步,根据申请学校的数量和层次,费用还会上涨。
但对我而言,我在浙大受到的教诲,还有老师给我的建议,坚定了我“追求最好”的决心。在那个时候,我也相信我自己是最好的学生,这个自信让我走了下来。
在进入正题前,先自报三围,方便学弟学妹比对。在申请之前,我的GPA是3.86/4,排名12/131,前10%。7月份考了一次托福,总分107(R29,L29,S23,W26)。这个成绩用来申请美国top30的学校基本上都没问题,不会被卡。
I. 选专业
很多学弟学妹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奇怪:“你都是法学生怎么还要先考虑专业的事情,申美国的法学院不就对了吗?”但对我来说,这并非是顺理成章的事。简而言之,当时促使我转专业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我不满意法解释学所带给我的东西,我更想知道这些法律的渊源和为什么这样立法的原因。对这些问题的追索,指引我到了法史学和法社会学的领域。起初,我考虑过法社会学,我还关注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年轻学者刘思达教授,跟他有过邮件往来,但后面我对此丧失了兴趣。我对法史的兴趣开始的很早,顺着张伟仁、梁治平、金敏等学者的脉络,我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那就是法律文化与法律移植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的问题意识所在。如果能在美国的研究生期间学习和研究这方面的知识和问题,我相信对我未来很有裨益。
2、我在文化中国的学习,让我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点不细说,感兴趣的学弟学妹可以自行去了解文化中国。
3、鉴于国内法学院的现状,特别是浙大法学院的现状,据我所知,前几届申请美国法学院的结果都不太好。因为美国的法学院不太承认陆本的法学生,在所谓的T14法学院里,我所知的浙大法学院学生,极少能申到靠前位的法学院。这一看上去惨痛的现实,在我看来却不能归罪于我们的学生不够优秀,只能说美国法学院也有一定的“偏见”。因此,我考虑先读一个研究生学位,再以这个学位作为“跳板”,去申请比较好的法学院的LLM或者JD。而且人文方向的硕士训练,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我提升阅读文献能力和写作能力,这对我申请法学院都很有帮助。
鉴于以上因素,我决定转专业。事实上,我比较顺利地就找到了适合的项目。首先,我不想读一个人文方向的博士(平均要花7-8年的时间完成博士学位,OMG!),我提到这个学位是辅助我申请法学院的。而在美国的研究生院,大部分人文项目只提供博士学位,譬如历史、哲学、文学等;其次,要和中国相关。有的人文项目虽然提供硕士学位,但是与中国无关,也不在我的考虑之内;再次,要有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等领域的课程和教授,最好是有研究中国法制史的教授。这几项条件综合起来,只有一个项目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就是“东亚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这个项目是一个跨学科的项目,在这里不细说,如果对此感兴趣,可以自行搜索。简单而言,美国在冷战时期,在大学里开设了许多“区域研究”项目(regional studies),来研究世界各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传统的东亚研究包括了中日韩三国,以中国为例,它主要以汉学(sinology)为核心,围绕着经济、政治、国际关系、法律等领域开设一系列课程,来培养学生对中国的认识。
我觉得这个项目非常的适合我,满足了我的全部需求,而且我在文化中国的经历也可以帮助我在申请这个项目时有一些不错的亮点。
II. 选校
确定自己想学的专业之后,选校就很顺利。全美开设东亚研究项目的大学也就数十所,按图索骥(根据US.News的排名),然后进入大学的官网查看其东亚研究项目的具体信息,例如它的课程设置、教授的方向、条件等等。我希望我能够在硕士阶段跟随一位研究中国法律史的教授学习,因此我格外关注各个大学的东亚研究项目里是否有中法史方向的教授。最后我只找到了五所: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这也是我最后敲定的选校名单。
我要的东西很明确,我赌的就是我的合适(fit)。当时我觉得我这样的背景来申请东亚研究的人很少,招生委员会一定会注意到我,在同类型的人中竞争我应该很有可能脱颖而出。但这个选择造成的后果就是,学校的分层不明显,而且数量太少了,非常容易被“全聚德”(全拒)。我的老师也劝我多申几所,哪怕项目不是那么合适,好歹多填几个保底校。但我当时太过“自负”,我认为就算自己申请不到前三所,哥大还是比较有希望的,密大对我而言才是保底校(这个“自信”源自于密大东亚系的中国研究主任包华石教授是文化中国的老师)。
在这里写出我的反思,希望学弟学妹引以为鉴,不要对自己过于自信,认真规划好学校的层次,分为冲刺校(撞大运能进)、正常校(不出意外能进)、保底校(绝对能进)三层,这样才不会在申请季结束后颗粒无收,以至于不得不gap一年或者工作。
III. 申请材料的准备
我选择了自行DIY申请。原因很简单,就是中介费用过高。事实上,申请美国的留学生数量庞大,他们都会留下非常多的经验贴,在一些留学论坛上可以轻易获取到,这些经验贴多看看,对于申请的整个流程就会比较清楚了。这些网站有chasedream,寄托天下,一亩三分地等等。
当时我需要准备的申请材料有以下:
(1)SOP和PS
(2)推荐信
(3)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
Statement of Purpose(SOP)中文译作目的陈述,学校借此考察申请者的目的为何。Personal Statement(PS)中文译作个人陈述,学校借此考察申请者的动机为何。不过这个区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毫无必要,因为在大部分学校的要求中SOP和PS是混着用的,只需要提交一篇,我只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要求中看到需要提供SOP和PS各一篇,这个情况下就需要仔细研读其明示的要求,不能写重复。
SOP/PS包括哪些内容?不同的学校和项目可能要求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申请者必须仔细研究各个大学提供的信息。但总的说来,这些要求都大同小异,无非是要求申请者在文书中说明:
1、为何申请本项目?(动机motivation,大多数人会讲一个小故事)
2、你在本项目所涉及的领域做过哪些努力/取得哪些成就?(这一部分相当于申请者对自身背景的陈述)
3、你的学术兴趣(要比较具体,最好是能提出一个问题和自己的一些思考)
4、你的职业目标(未来想做什么)
5、本项目如何能帮助你?(阐述该项目与你职业目标之间的联系)
如果要写PS和SOP两篇文书,根据密歇根大学的要求,PS需要申请者陈述其家庭/文化等方面的背景,相当于个人介绍,但不那么学术性,更加贴近于申请者个人的成长历程、心态的转变和对宇宙、世界、人生的思考······
如何撰写这么文书呢?留学论坛上有非常非常多的帖子,学弟学妹们可以去看。在这里我只想说一点,写SOP或者PS,一定要真诚真诚再真诚!对于我来说,写它们的时候,我像是又重新认识了一次自己,我不断地思考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我的strength为何,我与他人不一样在何处。真诚,唯有真诚的书写自己,语言才能打动人心。
推荐信也是申请材料中的重要一环。我在申请的时候,时常看到有人讲一封“牛推”能对申请者产生多么巨大的作用。但我的真正体会,也是目前留学申请的趋势,是“实推”重于“牛推”。所谓“实推”是我自己造的词,我指的是那些由推荐者自行撰写,真心实意的评价申请者的推荐信。这些推荐者未必是领域内的大牛,但这样的推荐信可以更好地反映申请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招生委员会的重视。据我所知,大多数的“牛推”无非是申请者自己写然后找老师签个字,这样的推荐信价值有多少呢?我表示怀疑。
当然,最厉害的推荐信是“强推”,也就是推荐者是领域内赫赫有名的大牛,而他又是真心实意地帮你写推荐信。这样的推荐信一般来说所向无敌,更有甚者,由于推荐者的背书,很多学校往往凭借一封推荐信就可以敲定录取(只要申请者的各项条件不要太差)。但这样的机缘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的推荐信找了三位老师,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实推”。一封是我的班主任应坚老师写的,一封是金敏老师写的,一封是文化中国的教授郑培凯老师写的。我找这三位老师写推荐信各有侧重,也有我的目的:应坚老师与我从大一就认识,她非常熟悉我的为人和一些品质;金敏老师教授我中法史课程,我在课上表现优异,可以作为我的学术能力的展现;郑培凯教授是耶鲁大学的历史学博士,他的博士生导师是史景迁,也是余英时先生的学生,他在美国汉学界有一定的声望,他的推荐信在美国教授的眼中应该比较有分量。这三位老师都与我关系密切,金老师后来还成为了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郑老师是我在文中最崇敬的老师之一,我们私下常有联系,他的推荐信也增强了我的信心,让我敢于去申请一些名校。
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主要用来考察申请者的学术写作能力,用英文写作。建议选择一篇最能反映自己学术水平的论文,且与项目领域相关。一般要求在15页左右。
IV. 考试
我需要提供托福和GRE成绩。关于GRE的备考,这里就不多说了,那可以另成一篇文章。我想提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法学院开始接受GRE成绩。相比起LSAT,GRE的好处在于可考的次数比较多,而且适用的范围比较广(除商科之外都需要GRE成绩)。LSAT在中国似乎只有北京和香港两个考点,一年安排两次考试。我感觉学弟学妹们也可以考个GRE,不仅可以大幅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单词量和阅读文献能力,这两者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还可以未雨绸缪,申请美国法学院的JD。
V. 申请
现在美国大学的申请,都是网络申请,需要在网站上填写冗长的表格,并上传相应的申请材料。这里没什么好多说的,只要细心,一回生二回熟,完成一个学校的申请,接下来就驾轻就熟了。
需要提醒学弟学妹注意的是,申请一定要注意看截止日期,千万不要错过截止日期!!!有很多因为粗心错过截止日期然后跟梦校say bye bye的例子,那真的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另外,最好也不要压着DDL投出申请,虽然不清楚这样是否会影响录取。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一些大学实行的是滚动录取制度(rolling base),换言之,先到先得,招满为止。遇到这样的学校,就要越早投递越好。是否是滚动录取,在官网上会注明。
申请都投出去之后,要注意多和该项目的秘书(小蜜)联系,不要嫌烦,不要嫌累,脸皮要厚,从她们那里经常可以得到一些很有用的信息。另外,如果可以,建议和项目中自己心仪的教授也保持联系,经常聊聊学术问题,沟通想法,让人家对你产生印象,这就是所谓的“套磁”。一些大学的招生录取中,教授有着很大的权力,如果教授同意要你,录取就能发下来了;在另一些大学中,教授没有独自招生的权利,研究生录取需要招生委员会的同意,这种情况下,教授对你的认可虽然没有啥作用,但who knows?也许峰回路转,以后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呢?所以,千万不要吝啬时间和精力去做这样的事情。除非一些大学明确说明不建议申请者联系项目中的教授,那就别联系。哈佛是这样规定的。
我的教训就是,当时我联系了斯坦福的教授,那个教授回复很快,但是不冷不热。我是个面子薄的人,就不敢跟下去了。我还联系了密歇根大学的包华石教授,包老师人非常好,他鼓励我去联系项目中我心仪的那位教授,并说他愿意为我背书。但我又不好意思地没去联系······最后没被密大录取,我非常地遗憾,也深感对不起包老师的好意。
VI. 等待结果
申请季是漫长的,一般来说,从9月份开始到次年5月,都可以申请。大部分的学校是12月中旬到1月中旬期间结束申请,3月中旬到4月初发放录取通知。申请投递出去后,就开始焦急地等待。
在这段时间,要调整心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到别人好的结果,要微笑地予以点赞,不要产生焦虑和难过的心情;收到拒信,要坚强地给自己一个拥抱,相信明天会更好。
当时的我,在一个星期之内,连续收到了5封拒信,打击是巨大的,而身边一些条件并没有我好的朋友,都一个个录取了名校(哥大、杜克之类的)。虽然告诉自己不要难过,但毕竟是人,还是会感到失落和沮丧。
出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VII. 补申请
写到这里,希望学弟学妹们以后用不到这一部分的内容。
补申请其实和申请阶段没有什么差别,就是再检索一下有哪些学校申请期还没有结束,再投几个。
我又投了康奈尔和罗格斯两个学校。后面康奈尔又拒了我,罗格斯很轻松地过了。
如果有学弟学妹会申请康奈尔的东亚研究的话,这个项目就是典型的教授招生,只要和教授谈妥了,就能录了。
罗格斯也是这样,我跟主管招生的教授邮件沟通之后,她看了我的材料就说录我了。
那时候是4月初,在经历了申请的挫败之后,我花一个星期大改了一遍我的SOP,又花了一个星期投申请。两个星期之后,我终于不用担心没有书读了。
虽然被罗格斯录了以后,心态还是一时半会不能平衡,觉得罗格斯不那么令我满意。但半个月后,我又重新以一种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了······毕竟,世上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那么黑暗的时刻,罗格斯给了我一点光亮,因为这个,我也感激它。
VIII. 最后
这篇文章的内容,大部分还是可资借鉴的。我猜法学院中像我这样爱折腾的人不多,也不会有几个人会转人文,然后再读法律。
确实,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道路,但不代表它走不通。在决定读东亚研究之前,我也苦于没有经验。幸运的是,当时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学姐,她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她从清华本科毕业后(法学院,拿清华特等奖学金),之后去了哈佛大学读东亚研究硕士,师从安守廉,毕业后前往芝加哥大学完成了JD学位,现在芝加哥一家big law做律师。对我来说,她的经历不仅证明了这条道路是可行的,而且在与她的交流中,她熠熠生辉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态度更是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对我来说,虽然我取得的成绩远远不如这位学姐,但假如未来也有人面临着与我相似的困惑,也想走这条少有人走的道路,倘若我的经验能够对ta产生哪怕一丝丝的帮助,我就感觉这束火炬传了下去。
在这个世界上,理想主义总是少数人,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但是,这个世界的希望在他们身上。
我希望我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法学1402 郭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