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兼任教授、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前驻马来西亚特命全权大使 黄惠康
各位来宾,各位新老朋友,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今天很高兴首次以浙江大学客座老师的身份与大家见面,也是在我的家乡参加浙江大学主办的法治与改革国际高端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非常重要,也非常及时,与我们目前正瞬息万变的世界密切相关。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向在座的朋友们表示感谢和祝贺。同时我还要欢迎海内外专家和法律学者。我希望本次研讨会能产生许多思想的结晶,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考虑到在座嘉宾大多来自国外,我接下来的演讲将使用英文。
现在,我想通过对全球治理和国际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来开启今天的讨论。
首先,全球治理正受到威胁,我们的世界在和平、发展和治理方面面临着严重的缺陷。这里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到底怎么了,我们应该如何回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另一个基本问题:我们来自何处?我们现在在何处?我们去向何处?
自从现代社会形成国际秩序以来,历史上有许多重要时刻。例如,三十年战争的结束和基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国际秩序,拿破仑战争和欧洲协调的终结,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及以国际联盟及其继承者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的形成。
几个世纪以来发生的事实证明,每个时期,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国际体系的形成都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我们都需要继续前进并紧跟时代潮流,使我们时代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体系有效地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相联系。
我们现在正面临一个关键时刻:人类处在一个重大发展、转型和变革的时期。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持续发展,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和文化多样性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正在不断地取得进展。新一轮的科学和工业革命正在形成。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对人类生存来说变得越来越关键。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建立一个更公平、更平等的国际秩序。
与此同时,人类也处在挑战重重和风险激增的时代。随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的日益增加,全球治理无法再满足当前国际社会的迫切需要。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存在,发展差距正在扩大,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正在抬头。黑天鹅事件经常发生,例如英国脱欧和美国退约等等。武装冲突和地缘政治动荡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特别是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和气候变化正在蔓延。总而言之,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一些西方学者声称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无序的世界。
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家园。如何根据新的形势,面临的新挑战来调整当前的全球治理模式?
中国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所有国家坚持多边主义的轨道,共同努力解决问题,改善全球治理,这也是时代的呼唤。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解决方案,这也是人民的共同愿望。世界各国政治家有责任确保这一愿望的实现,法学学者也有责任设计适当的国际法工具来促进这一愿望的实现。
虽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但我相信它肯定会成为全球的共识。它已被纳入一系列国际文书和联合国决议中,例如《中俄联合声明》、《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宣言》和两个月前在中非合作论坛(FOCAC)北京峰会上刚刚通过的最新的《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
人们还可以注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扎根于国际法领域。海洋法中“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概念,以及环境保护法中的“人类共同关注”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概念,特别是在气候变化谈判中都有所体现。除了这两个例子,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然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涉及全球治理的规则或法律制度,还涵盖了国际法的其他领域,包括贸易和投资等传统领域,以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关于全球治理该如何推进的问题,我还有一些新的想法。
首先,通过先进的新思路来加强全球治理。为了迎接挑战,需要新姿态将零和游戏转化成正和游戏。在政治方面,培育建立伙伴关系的新思路,找到一条对话而无对抗及结伴而不结盟的新途径;在经济方面,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并在寻求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确保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在安全方面,为所有人建立一个共同、合作、全面和持续的安全的世界;在文化方面,促进文明之间的包容性和相互学习。每种文明都有值得自己骄傲的独特之地,这些地方都使人类的共同财富增加。凭借这种不同的心态,赢家通吃的方法将不再在国际关系中盛行,一种双赢局面的新型国际关系将成为现实。
第二,在这一关键时刻各国需要通过合作来打造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根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一套新的原则和规则。全球治理和国际法毫无疑问地交织在一起。国际法是建设和平正义的世界的核心,而全球治理是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正如200年前一位著名法学家所指出的那样,“没有规则就没有正义”。因此,国际法治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联合国宪章》和多边主义对于建立更公平、更平等的战后国际秩序至关重要,必须予以坚持。贸易战或单方面使用武力或实施制裁并不利于法治。各国应当遵守主权平等、不干涉他国内政和不使用武力的基本原则,以密切合作来捍卫多边主义。但是,我不赞同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观点,即各国应该淡化国家主权以改善全球治理。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确立具体的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律文件、国际条约或习惯法,正如我们在外层空间、深海海底的法律文件中以及在联合国关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生物多样性的谈判中所看到的那样。我们需要促进条约的实践,使各个国家为世界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作出更多贡献。更重要的是,各国需要形成一种促进全球公共产品形成的文化。这样,就像构建国际海底制度的经验一样,国家对国际社会一般利益的自我约束有朝一日将成为习惯国际法的规则。
此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并确保所有文化保持和谐。虽然各国宣称他们尊重所有文化的平等,但他们宣称的内容与他们真正的信念之间差距巨大。这是国际法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文化多样性不仅只涉及文化,还涉及全球治理。我认为这是一个紧要的关头,我们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的问题上来。促进文化多样性对健全全球治理模式至关重要。
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有效的争议解决方式。和平解决争端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石。解决各国之间的争端应通过对话和磋商而不是武力或武力威胁的方式进行。和平解决争端需要在效率和公平这两种价值观中实现平衡。任何一种不公平的解决方案都是昙花一现的;只有当争议双方同意需要第三方解决方案时才能提供公平的解决方案。此外,争端解决基本上是由当事人双方共同驱动的,这是和平解决争端与国内司法制度之间的根本区别。
各位学界同仁,外交的灵魂在于王道,法律的生命在于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中国外交的王道,需要国际法的强化和支撑。“治国者,以奉法为重”,让法治的精神在国际关系中王道浩荡,是现代外交的一大目标,也是推动国际治理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律保障。如何用国际法这一世界通用语言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阐释,如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下推进国际治理改革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如何更好地运用国际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这是当前我国国际法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我祝愿本次论坛的举办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记录整理:吴炜� 杨家华
摄影:邱国强
审稿:邱文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