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改革国际高端论坛(2018)――第四单元第一会场主题发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8-11-10 点击次数:772
 

20181110日上午,法治与改革国际高端论坛(2018)在杭州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法学会指导,浙江大学主办,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承办。论坛主题为“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外一流学者和杰出实务界代表共同研讨交流。论坛第四单元“全球治理与国际法理论”,由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杜宴林主持评论。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守文,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法学院院长、教授赵宏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孙平华,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全球城市与社会研究院高级教师 Rajesh Sharma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守文  

 

1.张守文:全球治理与经济法的制度创新

    中美贸易战对多个国家产生了非常深刻、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影响一直波及至今,中美之间的贸易博弈引发了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如何吸取历史上的教训、如何面向未来更好地促进经济的繁荣,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值得关注。一是贸易战需要加强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涉及到跟贸易相关的一系列的重要经济政策,各个国家之间要协调,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竞争,甚至是发展规划这些层面也要协调。因为这些政策直接影响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关税壁垒、金融领域的管制、金融的抑制、产业规划甚至制度方面的一些业态,这些方面都可能会激发相关贸易领域的深层次博弈。贸易战与经济法律政治等复杂的大系统下各个子系统都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我们必须在这个方面加强国际层面的经济协调和法律协调,全球经济治理需要经济法的完善和创新。二是全球的治理需要经济法的落实。在全球治理的规则下,国内法需要很好的落实它,把它体现在国内法的制度建设当中。当国际意义的全球治理规则缺失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相关国内制度尤其是经济法的制度需要主动创新,主动进行相应的制度调整。基于贸易战而言,我们国家在所得税、关税、税收征管方面进行了改革和调整,营商环境方面有所推进,这些都是基本法的主动适应层面。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法学院院长、教授  赵宏瑞  

 

2. 赵宏瑞:文明秩序与全球治理:理想、法治、信息革命

    国内法和国际治理的关系,我有三个观点。第一,国内立法的领先会促动全球治理。目前为止中国的249部法律全部都涉及国际治理,包括主权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刑法、经济法、社会法。其中一类是中国原创的法,还有一类借鉴其他国家的法。一个国家的文明成果有可能被有相近趋向的国家所学习。中国的主权类立法、开放类立法还有金融类立法,为世界的国内法建设作出贡献。第二,全球治理是自然历史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全球治理不仅仅是立法就能完成的。语言的多样化使得欧盟翻译成本过高,因而在全球十大信息产业里面,欧盟没有一席之位。人类文明的组成丰富,不同地方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如何治理成为难题。从理想的层面出发,实现全球治理恐怕任重而道远。第三,真正推动全球治理的根本力量是科技革命。从法律的角度提出的全球任务是要达成更多共识,发现更多的科技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打开的一个新的可能。在这个自然历史的最后阶段,期待新的革命能符合人类的社会性,替代人类的劳动,改变全世界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人们的生活,相信全球治理是一个全新的局面。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孙平华 

 

3.孙平华:论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

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人权话语,从一定程度上说谁在人权领域拥有话语权、主导权,谁就占领和掌握了国际领域的制高点。国际人权实际上是以话语权、主导权为特征的。当前国际上对中国既充满期待又充满疑虑。人权问题始终是西方歪曲、丑化中国的一个主要手段。因此创新和发展中国人权话语权,增强中国人权领域的话语权是提升国家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为中国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环境的必然要求。作为东方文明大国,随着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人权话语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正是基于这一现状,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建构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这方面的探索,我觉得必须采用一种贯通古今、融合中西、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将国际标准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系统回顾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所隐含的人权因素,为探索人权的源头提供依据。当今中国在各方面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人权保护方面。中国在世界上的人权话语权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应当将其放在国际视野中进行观察。当然在构建中国的全球话语权方面我们还要做更多的工作,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增加中国在全球人权保护方面的话语权,也能够为全球治理作出中国自己的一些贡献。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全球、城市与社会研究院高级教师  Rajesh Sharma 

 

4. Rajesh Sharma全球治理对于印度的影响

    我们开始致力于全球治理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了, 这是根据法律和规则来进行的。全球争端解决治理的机制,包括调节、和解等各种各样的调节方式。这种系统给印度带来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面。印度在法律方面采用的是比较混合的做法。首先,印度在制定新的仲裁法的时候碰到了一些问题,如:应该有多少仲裁员这类问题。第二个例子,是关于仲裁的司法管辖权的问题。关于公共政策的问题,现在部分印度法院自己决定这些政策。印度目前所采用的规则和法律是非常不清楚的,带来了很多问题。关于仲裁裁决的执行也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执行和撤销海外仲裁裁决时间成本都很高很长,有时候会导致印度输掉官司。印度对于投资仲裁不感兴趣,并要求停止或者暂停所有的投资谈判,停止所有的双边投资协议。从20177月份开始,印度这些双边投资协议就都失效了。这些不利的情况,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他的好处是印度推出了自己的一个示范性的BIT,成为了亚洲示范。比如现在印度有了自己的争端解决机制,因此预计明年将会有通过新加坡公约对争端解决的相关规定,和解决议将会有跨境效力。印度以前没有和解,现在我们将会用和解来解决争端,执行方面也将会有新的局面。全球治理,有正面、负面和中性的影响。新加坡公约将会影响到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专家都在密切的关注新加坡公约,我们拭目以待这个和解的最新说法将会带来新气象。

                                                 

记录整理:刘佳玮 朱梁艳 万晓

摄影:邱国强 王巧灵 

审稿:金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