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改革国际高端论坛(2018)于11月10-11日在杭州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法学会指导,浙江大学主办,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承办。论坛主题为“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本次论坛邀请了百余名国内外一流学者和杰出实务界代表共同研讨交流。
论坛第四单元第二会场青年论坛1由浙江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马光主持,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教授曾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南翔与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冷新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魏怡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研究院助理教授李彦,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小奕,武汉大学国际法所博士后彭芩萱,清华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冯帅,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荆鸣,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都青分别进行了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冷新宇
冷新宇:自主武器引起的国际法上的责任问题
冷新宇副教授阐释了自主武器虽然主要是在军控和国际人道法这两方面对国家行为的要求,但武器使用会落实到个人和国家责任。对此,冷新宇副教授指出了讨论责任问题的三种思路,即把自主武器看成法律主体、把自主武器想象成一种法律主体或者将其视为工具。冷新宇副教授最后将主题进行升华和提炼,分享了刑法理论应对人工智能冲击的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魏怡然
魏怡然:脱欧对英欧反恐合作的影响
魏怡然助理教授通过分析英国脱欧带来的直接间接影响及英欧在反恐方面的合作,系统阐释了脱欧对英欧反恐合作的影响。魏怡然表示,英国要达成相关的脱欧协议,是一个从有摩擦但是互利双赢的局面发展成为尽量避免双输局面的阶段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研究院助理教授 李彦
李彦:打击网络犯罪国际法律机制的问题和未来路径探析
李彦助理教授指出,为协调国家之间的立法冲突、合作打击网络犯罪,区域性国际组织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网络安全或者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公约。在近几年公约全球化的进展迅猛的背景下,主要问题在于选择将《布达佩斯公约》发展成全球性公约,还是在联合国框架下起草符合大国利益要求的新公约。李彦通过分析了阻碍《布达佩斯公约》发展成全球性公约的原因及建构新的全球性公约的可行性,最终得出建构路径的远景目标和近景目标。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张小奕
张小奕:航行自由的破与立
张小奕助理研究员首先梳理了从航行自由海洋自由论的两次破与立,随后分析了美国对于航行自由活动的偷换概念,冠以航行自由之名,在一些海域当中挑衅、逼迫其他国家屈从美国的战略利益的行径。最后,张小奕建议将航行自由纳入到我国外交政策和海洋战略当中,把它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思路精神结合起来,展示我们在航行自由问题上的诚意、努力和成果,以主动的姿态迎接人类共同利益与霸权利益相互角逐的法律战。
武汉大学国际法所博士后 彭芩萱
彭芩萱: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法保障及其实现路径
彭芩萱通过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法表述的必要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体现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法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制度基础,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实现路径:实力、制度和话语。彭岑萱最后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对树立民族自信、争取和平发展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防止落入困境,必须将其与现有国际法律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国际法与国内法互相促进、积极互动的关系。
清华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冯帅
冯帅:论全球治理下食品安全监管国际软法的变革
冯帅通过分析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软法的优势及国际软法变革的主要障碍,指出了食品安全监管国际软法的变革之路的四条路径:以人权规则发展为契机,逐渐协调南北国家的食品安全利益;以南南合作和区域合作为点,持续推进公共性监管标准形成;以网络合作为依凭,逐步促进软法实施方式的信息化;以WTO判例及相关立法为基础,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国际软法在全球范围实施。冯帅最后指出,中国作为食品出口国和进口国,也应对国际社会的利益诉求作出回应,将食品安全全球治理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进行顶层机制设计;加强中国参与食品监管的具体行动,逐渐形成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国方案。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荆鸣
荆鸣:论不平等条约与海洋法公约的强制程序的权限
荆鸣通过运用全球治理角度对“东帝汶与澳大利亚强制调解案”进行了实证分析。调解委员会通过解释东帝汶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协议,认为存在诸多不平等因素,从而得出委员会有管辖权的结论。荆鸣最终通过实证分析,强调了缔约方在缔约过程中应注意措辞平等和发挥全球治理主体在国际法中的作用。
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都青
都青:专属经济区航行自由问题研究
都青通过探讨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专属经济区内的航行自由边界,条分缕析地阐释了专属经济区航行自由问题,并指出在《海洋法公约》仅有原则性规定的情况下,面对冲突应在公平的基础上考虑到所涉利益分别对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的重要性加以解决。基于专属经济区独特的法律地位和功能导向,需要进行个案考量。都青最后表示,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完善相关国内法,使我们在制度层面有法可依。要秉持“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宗旨,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维护国家利益,灵活运用国际法,表达中国话语,走向海洋强国。
曾加教授对张小奕、彭芩萱、冯帅、都青的发言展开了互动及探讨,孙南翔助理研究员就冷新宇、魏怡然、李彦、都青的发言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第二会场青年论坛1圆满结束。
记录整理:李雯晴 李沛雨 梁冰洁
摄影:邱国强
审稿人: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