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第五党支部红色经典研读会暨党课学习活动顺利召开
发布者:楼梦琳  发布日期:2019-06-06 点击次数:254

奉献爱国热情,谱写青春之歌”2019531日,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第五党支部红色经典研读会在党员之家顺利举行。会议由支部书记俞铃倩主持,在朱明同志的带领下对《青春之歌》这部经典著作进行了研读。

    朱明同志主要从作者简介、主要人物简介和主要内容三个部分对这本经典著作进行导读。由于《青春之歌》是一篇自传性质的小说,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作品内涵,朱明同志首先从作者的教育和生活背景切入。《青春之歌》作者杨沫,1914年生于北平一个没落官僚地主家庭。1928年考入北平西山温泉女子中学读书,后来因家庭破产而失学,曾经当过小学教员、书店店员。曾在北京大学旁听,并开始接触进步思想,逐步参加了革命活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杨沫在北京市妇联任宣传部长,业余时间从事写作,1951年开始写作《青春之歌》,1957年完成,1963年 开始成为专业作家后创作了《青春之歌》的续集《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之后朱明同志对书中主要人物即林道静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剖析,林道静的身世凄惨,生母在其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对生活的绝望而自杀,她的养母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对她百般虐待,父亲是一个凶残和蛮横的地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林道静养成了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

接着朱明同志分六个部分对这本著作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第一部分:成长与分离。由于反抗父母对其婚姻自由的干涉,林道静毅然出走。第二部分:走投无路,投江自尽。林道静离家出走之后,只身一人流落到北戴河。这时的她,单纯幼稚,对社会的黑暗缺乏认识,对生活充满了幻想。直到残酷的现实一补网妇女的自杀,“华人与狗不能通过”的木牌,余敬唐的陷阱摆在她面前时,她才逐渐清醒,才痛苦地认识到自己是脱离了狼窝又进入虎口。她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只有绝望地呼叫“天地如此之大,难道竟连一个十八岁的女孩的立锥之地都没有?”。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纵身扑向怪啸的狂涛巨浪。第三部分:绝境逢生。在林道静就要被巨浪淹没时,北大学生余永泽出现将其救起,在这一部分中,林道静第一次接触到抗日爱国思想,同时她与余永泽也陷入了热恋中。第四部分:分手。林道静偶然遇到了在北戴河曾有一面之交的卢嘉川。在卢的启发下,她如饥似渴的阅读马列著作和革命文艺作品,思想日渐觉醒,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结合起来,才有出路。因此,她迫切要求投身革命。但是小资产阶级的温情又使她不忍离开爱她的余永泽。直到余永泽粗暴的干涉她参加革命活动而直接导致卢嘉川被捕,她终于认识到“政治上的分歧不是走一条道路的伴侣,是没有办法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才决心和余永泽分手。第五部分:政治觉醒和两次入狱。在这一部分,整部作品进入高潮。林道静摆脱了余永泽的羁绊,在党的直接培养下健康地逐渐成长。思想立场上经历了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的飞跃。第六部分:入党。出狱不久,她就入党了。这是她思想立场转变的必然结果,是质的飞跃,是她政治上的归宿。入党后她被派到北大领导学生运动,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她以坚强的信念,按照党的嘱咐,严格要求自己,在饥寒交迫中忠实地、顽强的为党工作,终于打开了局面,建立了学生自治会,使一度彷徨苦闷的北大学生又成,了“一二.九”运动的先锋。

《青春之歌》这部作品,真实反映了一个柔弱少女如何在党的教育和引导下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的过程,对于我们大学生党员十分有借鉴意义林道静和其他革命人物忠于党和人民,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品质也是我们大学生党员应该学习的。

最后,全体支部成员还在支部书记俞铃倩的主持下,认真学习了《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研读会在一片热烈的讨论声中结束。

 

 

 

审稿:楼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