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张保生
尊敬的云腾大法官,黄生林副检察长,江洪常务副院长,各位专家:
2019年法治与改革国际高端论坛今天开幕,我代表论坛的承办方之一——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也代表张文显理事长,对本届论坛的举办表示衷心祝贺。张文显老师创办的这个国际高端论坛,已成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于2012年成立,由中国政法大学作为牵头高校,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作为协同高校,后来浙江大学也加入进来。“2011计划”又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是它的建设宗旨。我们当时申报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之后,法治建设的重点已从立法转向司法。在世界法治指数的9个一级指标中,有3个一级指标涉及司法。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法治”(不算“依法治国”)一词共出现111次,“司法”一词共出现77次。就是说,在法治文明建设中,司法文明建设大概占到77/111的比重。从世界法治指数来看,司法占了三分之一的比重。因此,司法文明是法治文明的集中体现。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确定了五大任务:一是探索科学的司法理论,二是构建先进的司法制度,三是促进公正的司法运作,四是造就卓越的司法精英,五是培育理性的司法文化。六七年过去了,相比中心建设当初,中国司法文明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学术界对司法文明的研究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记得在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参加教育部专家组答辩时,是我们的理事长、联席主任张文显教授亲自做的汇报,在座的胡云腾大法官好像是评审专家,我和王树义教授、卞建林教授都参加了答辩。记得来自北师大的一位历史学专家提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不能局限于高校,意思是说,司法文明是不能在大学校园里建设出来的。其实,我们中心一建立,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一些省高院、地方高院、地方检察院甚至公安局、司法局、律协,就是我们的协同单位。当然,我们在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五个一”培训工作,在第一个四年建设周期工作总结时我们就完成了一万法官的培训任务,这是由张文显教授带领的创新团队完成的;在座的卞建林教授主持完成了一万检察官的培训任务,我主持完成了一万警察的培训任务,在座的顾永忠教授主持完成了一万律师的培训任务,常林教授的团队完成了一万司法鉴定人的培训任务。
“2011计划”不是终身制,记得当时教育部杜部长说,有的协同创新中心如果建设两个周期就完成了预定任务,就可以提前毕业了。当时也有专家问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要经过几个周期的建设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因为中心建立时针对的是愚昧司法、野蛮司法、司法腐败、冤假错案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要通过完成五大任务来解决这些问题,经过若干周期的建设,使中国司法文明跻身世界司法文明先进行列。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建设任务,所以我们当时回答专家说,大概需要十个周期的建设吧,这样算来那就要到2053年了。
回顾中心成立时的一些情况,是要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司法文明协同创新的建设任务和使命,推动中国司法文明尽快跻身世界司法文明先进行列!
谢谢各位!
记录整理:王笑琦、孙瑜
图片:高兴就好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