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数字社会的“第四代人权”及其保障——记司法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系列讲座第6期暨法理学与法律方法名家讲坛第20期
发布者:曹燕飞  发布日期:2019-11-27 点击次数:433

20191122日下午,华东政法大学马长山教授做客司法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系列讲座第6期暨法理学与法律方法名家讲坛第20期,带来题为“数字社会的‘第四代人权’及其保障”的主题报告。本次讲座由王凌皞副教授主持,余军教授、郑磊副教授、魏斌副教授和我院多学科硕博学生参与。

马老师首先引发学生思考面临数字时代的新变化、新挑战,我国在处理新问题上具备研究环境和背景等方面的优势。网格化、技术化、信息化的新节点将我国推向了理论发展“便道超车”的新机遇。

马老师对比传统人权遭遇的困境,引发学生关注数字时代的人权威胁与保护面临的全新挑战,包括“黑箱的暗算”、无方向的监控和数据掌控不对症等新型人权困境。马老师指出智慧社会侵犯人权的自动化、机制化趋势。

马老师随后提出对当代人权的数字化重塑。智慧社会中的人权增赋了全新的数字化信息属性,实现了巨大拓展和深刻重塑。他认为“数字人”面向增赋了人权新属性,权利信息生态推动了人权的数字化演变,信息时代的社会解组突破了人权保障的逻辑。人权观念要建立在数字化的“信息人”基础上;人权属性也依赖于人的信息属性和虚拟空间。马老师从发展动因、内涵逻辑、价值内核、关系架构,说明第四代人权形成区别于前三代人权。

最后,马老师提出了“第四代人权”的法治保障的思路。首先,确立“数字人权”理念;第二,探索场景化的权益平衡保护机制,要置于具体场景中进行权益平衡;此外需构建尊重人权的“道德基础设施”。

报告结束后,参加讲座的老师、同学们与马长山老师进行热烈探讨。马老师就“道德基础设施”、“第四代人权”与前三代人权在性质上的差异以及人工智能对法官审判权的威胁等问题逐一做了回应与解答。最后,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本期讲坛开拓了学生们关于数字经济时代人权问题的视野,引发学生们对“第四代人权”形成与保障、人权的内容与形态等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供稿人:肖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