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是我国宪法日,为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进一步增强浙江大学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作为光华法学院2019年宪法月主题系列活动之一,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学生会于2019年12月7日晚上六点半在紫金港校区东二101教室举办了主题为“五四宪法在浙江“的普法讲座,“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王永翔老师为本次的主讲人。
讲座以一段着重介绍“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宣传片为开头。宣传片中介绍到,“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于2016年第三个国家宪法日在杭州建成开放,是全国首家经中央批准设立宪法纪念场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今年10月,还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开往杭州的列车”为题,王永翔副馆长首先讲述了五四宪法起草的历史背景。位于杭州市北山街84号大院的30号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的起草地。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这里度过了77个日夜,起草了宪法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这份“草稿”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那么为什么历史会选择杭州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呢?主讲人从纵横两个维度和大家作了分享和交流。
在杭州的77个日日夜夜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这两个部分,王永翔副馆长娓娓道来,向同学们介绍了“五四宪法”在杭州起草的主要过程。当大屏幕上展示出展馆内毛主席的评语和留下的生活物品时,还为大家讲述了主席在杭州工作生活上的一些细节和故事,展现了一代领袖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付出的努力和辛劳。毛主席提出了宪法起草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不能凭空臆造”,对宪法文风的要求是“能听得人听得懂,能看的人看得懂,让老百姓都能理解宪法”,这些要求对后期开展大讨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今天仍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宪法草案公布后,各地开展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引起了全民的广泛参与,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的1.5亿人参与学习讨论,共提出了118万条意见,全民法治意识得到了提高。最后“人民的宪法获全票通过”。正是五四宪法的起草、讨论、修改、正式通过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实践过程,为我们今天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奠定了五四宪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王永翔副馆长向同学们介绍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的历史沿革,起草地旧址的保护、修缮历程,各个馆区展陈的特色亮点,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效果等内容。“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的设立,是省、市高度重视宪法学习宣传、推动宪法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陈列馆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建设三个基地、打造四个平台,累计参观人数已经突破100万,在宪法宣传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独特的阵地作用。
在讲座中,王永翔副馆长还提到了光华法学院与陈列馆共建思政教育基地后,在陈列馆举办的2019年“不忘初心跟党走,共庆祖国70华诞”党团知识大赛决赛和“初心政治生日会”等活动。王永翔副馆长认为,这些活动都很好地传播的宪法和法律知识、弘扬了法治精神,同时也为用好陈列馆资源提供了新的探索和尝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最后,王永翔副馆长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陈列馆重要指示中一段话“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为结语,也真诚的向大家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多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来探访,主动用好身边的宝贵资源,也欢迎大家对陈列馆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共建共享共成长。
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在场同学纷纷表示对宪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十分向往能够到“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进行参观学习。
文稿:汪宇新
摄影:李松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