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第二届“三校刑事诉讼法学博士生论坛”会议综述
发布者:曹燕飞  发布日期:2020-01-05 点击次数:1749

20191124日,吉林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第二届“三校刑事诉讼法学博士生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本届会议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主办,浙江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科技与法律研究中心、最高人民检察院基础理论研究基地承办,浙江靖霖律师事务所协办。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铭教授、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左卫民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闵春雷教授分别致辞。胡铭教授首先向参会的各位老师、同学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光华法学院的历史沿革和学科建设相关情况。左卫民教授和闵春雷教授分别代表四川大学法学院和吉林大学法学院对浙江大学主办此次论坛表示感谢,期待通过本次论坛促进三校博士生之间彼此沟通、扩展写作思路、增进友情。安徽大学法学院院长郭志远教授带领安徽大学博士生作为观察员单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论坛第一单元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后郭喨主持。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严敏姬同学作了题为《远程作证程序公正性保障——以澳大利亚的制度为视角》的报告,通过分析澳大利亚远程作证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提出我国远程作证程序保障的制度构建问题,同时强调对远程作证技术使用的谨慎态度。吉林大学法学院杨焘作了题为《数字化证据标准的合理性及限度分析——以上海206智能系统为关注点》的报告,对数字化证据标准的制度进行分析,理性审视数字化证据标准的不合理,有助于增强制度设计的精准化和开放性。安徽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王胤作了题为《“逮捕中心主义”的消解:逮捕审查诉讼化机制建构》的报告,从逮捕中心主义的司法现状出发,提出了逮捕审查程序诉讼化应强调程序参与、权力制衡和权利保障,具体构建了相关诉讼程序。吉林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汪廖作了题为《谁的主导?审判阶段补充侦查的反思与展望》的报告,聚焦于审判阶段补充侦查导致审限延长,损害被羁押人的人身权益,建议由法官自由心证决定是否启动补侦程序并规范所获所获证据的采信。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陈邦达副教授和安徽大学博士后刘柏江对四位同学的论文进行评议。陈邦达副教授提出严敏姬同学的论文可以考虑我国远程作证适用范围及对直接言辞原则的挑战。同时他对各位同学指出,论文需要适当进行分段,厘清专业概念,少一点“中心主义”,多一点创新意识。刘柏江博士提出了本土化意识,建议博士生同学在研究问题时立足于我国的司法实践。

论坛第二单元由重庆大学法学院自正法老师主持。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张传玺作了题为《监察委调查阶段认罪认罚从宽困境的生成与破解》的报告,从监察委在调查阶段认罪认罚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调查案件类型化、律师介入权利、办案机关告知义务等制度机制。四川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蒲劲宏作了题为《刑事证据中行政程序的适用规则》的报告,指出行政和刑事交叉类犯罪具有的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二元属性,提出明确行政证据中的言词类证据和实物证据的运用规则、对行政法事实和刑事法事实的认定加以区分的观点。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研究生鲍文强(刘茵琪代)作了题为《论“以审判为中心”下的刑事证据标准》的报告,论述了刑事证据标准与刑事证明标准的差异,指出刑事证据标准有助于实现案件分流及保持标准的适当开放性,避免机械适用。安徽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何沛军作了题为《论我国量刑协商制度的本土化嵌入——基于定位理论架构的逻辑展开》的报告,以我国量刑协商制度实践情况为背景,探索了激励型量刑协商模式的适用可能。安徽大学法学院院长郭志远教授和浙江工商大学学报主编郑英龙教授对四位同学的论文进行评议。郭志远教授建议各位博士生同学多多交流,论文写作要有特色和创新观点,同时要多训练做公开学术报告的能力。郑英龙教授则进一步从期刊的角度向各位同学提供了指导,建议各位博士生同学要主动和期刊编辑沟通,同学之间要多进行学术对话。同时郑英龙教授指出论文题目要精练、摘要要概括、参考文献要更新。

论坛第三单元由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冯姣老师主持。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生陈煜作了题为《当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之道——兼论律师的作用及权利范围》的报告,指出“侦查中心主义”在认罪认罚案件中的体现以及律师在认罪认罚制度中的关键作用。吉林大学法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刘茵琪作了题为《论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中从宽的“最高限度”——基于522份故意伤害案件判决书的实证分析》从实证分析入手,提出了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中从宽的“最高限度”应具备量刑从宽情节交叉化、量刑从宽幅度常态化、量刑从宽效力半刚性的实质内涵。吉林大学法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赵航作了题为《隐忧与出路:侦查阶段“认罪协商”问题研究》的报告,以是否具有纯粹自我规则指向为标准,划分了“自我负罪型”和“侦查协助型”二元协商模式,尝试建立检察机关介入协商的“侦控一体”的认罪协商机制。吉林大学法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从光作了题为《认罪认罚案件上诉问题研究——以诉讼契约为视角》的报告,以272份二审案件裁判文书为基础,提出解决司法实践中诉权保障与诉讼效率两难问题的路径。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宋善铭老师和吉林大学法学院谢登科副教授对四位同学的论文进行评议。宋善铭老师认为陈煜同学论文需要具体讨论制度的可行性;肯定了刘茵琪同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赵航同学的论文观点比较前卫,建立考虑制度的可行性;王从光同学分析了上诉问题,提出了诉讼契约的概念,建议更具有本土化意识。谢登科副教授指出陈煜同学的论文具有理论深度,建议限缩题目的范围;刘茵琪同学的论文非常具有创新意识,建议考虑认罪认罚从宽的正当性为何;赵航同学的论文观念比较新颖,建议考虑两种模式的可行性;王从光论文提出了诉讼契约的概念,建议进一步深化探讨其具体的理念。

论坛第四单元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郑骅主持。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钱文杰作了题为《论职务犯罪刑事审判的三种模式》的报告,提出了对抗主义模式下的庭审实质化、公力合作模式下的认罪认罚从宽、以及缺席审判模式下的程序特别救济我国职务犯罪刑事审判的三种模式。四川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莫皓作了题为《两法衔接如何展开——关于新<刑事诉讼法><监察法>衔接的反思》的报告,指出两法衔接中的不足之处,建议加强双向衔接,重新构建强制措施衔接等机制。四川大学法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江佳佳作了题为《<监察法><刑事诉讼法>衔接中的若干问题探析》的报告,系统地讨论了案件管辖、立案、留置措施和强制措施、提前介入、审查起诉、证据制度的衔接问题。吉林大学法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项艳作了题为《监察体制改革视野下职务犯罪公诉工作的研究》的报告,分析研究审查起诉、证据适用、提前介入等公诉职能,强调了公诉职能作为检察机关的着力点。成都大学法学院赵琦老师和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王敏远教授对四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评议。赵琦老师建议在文章适当部分提及文献综述的内容,指出钱文杰同学的论文观点新颖,但作为发表论文需要考虑写作的方式;莫皓同学的论文可以考虑从一个细节来写,分析具体制度;肯定了江佳佳同学的论文,文章非常详细,考虑的角度很务实;项艳同学的论文内容详实,可以进一步打磨文章观点。王敏远教授建议博士研究生同学,在写作过程中小题大做好过大题小做,文章应当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希望博士研究生有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深入研究不同领域。

论坛第五单元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后邱士辉主持。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宋灵珊作了题为《在屈服与逾越之间:刑事司法领域中的女性参与——以女检察官为样本的观察》的报告,聚焦于积极发挥女检察官的性别特质,促成刑事司法父爱主义与母爱主义的融合。四川大学法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彭昕作了题为《民族地区刑事和解的实践困境与调适方向》的报告,通过探讨民族地区刑事和解的实践情况,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鼓励实践多元化,促进制度弹性化设计的发展方向。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叶燕杰作了题为《公诉案件无罪判决:趋势与阐释——基于1088份无罪判决的分析》的报告,通过大数据分析我国公诉案件无罪判决的新趋势与新特征,指出了公诉案件无罪判决的前景展望。四川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晓彤作了题为《论建立健全员额法官退出机制》的报告,提出应明确界定员额法官退出内涵和退出情形从而设置不同的配套制度。江苏大学法学院张健副教授和吉林大学法学院闵春雷教授对四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评议。张健副教授建议同学强化问题意识,补充具体论据,同时加入一手资料,及时更新内容。 闵春雷教授肯定了四位同学研究问题内容的鲜明,同时建议更多的数据论证,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紧扣文章主题,观点要有所集中。

论坛闭幕式和颁奖仪式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诉讼法博士生龚中航主持,胡铭教授致闭幕词。胡铭教授首先对各位老师的悉心指点表达了衷心感谢,并对参会同学们的论文写作做出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本次会议的圆满举行得力于友校师生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希望三校博士生可以借由此次论坛加强沟通、增进学术、提升写作能力。最后,胡铭教授与各位博士生分享了自己青年时期论文写作与投稿的经历,并指出本次会议虽已临近终点,但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大家能用接下来的一年继续打磨论文、加强学术素养,期待来年与大家在成都再次相聚。

钱塘江畔、月轮山中,本届博士生论坛落下了帷幕。经过一天的充实展示与交流,共计四校二十位博士的学术论文参与了评议,其内容涵盖认罪认罚适用、监察法与刑诉法衔接、证据标准与诉讼程序等诸多方面,研究方法亦不一而足,在集中展现博士生学术关怀与思维深度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各校刑事诉讼研究的独特亮点。会议内外,各位博士生同学及青年教师深入的思维交流、观点碰撞,更是酝酿着新知与思想的萌芽。本届论坛秉持过往树立的优良特色,为下一届论坛的举行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将进一步助力博士生学术交流再结硕果。

撰稿人:张传玺、郑骅

摄影:赵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