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郭栋,中共党员,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2017级博士生。2010年至2020年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科研成果突出,十年间连年获得吉林大学优秀学生、优秀研究生(2010-2011、2011-2012、2012-2013、2014-2015、2015-2016)、吉林大学优秀毕业生(2014)、优秀毕业研究生(2017)、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三好研究生(2017-2018、2018-2019)、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2020)、省优秀毕业研究生(2020)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个即将博士毕业的学长,郭栋回忆起本科的时光,有一种恍如隔世的错觉,但他依然能记得,当时的自己习惯在学习的前两周将一门课程要讲的内容预习一遍,剩下的时间一切为二,前一半时间用来泡图书馆、听讲座、参加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后一半时间把重心逐渐转移到课堂学习和期末考试上。他喜欢抱着一摞书去上课,边听讲边看书,书不能只看一本,至少要两本教材或专著一起来看,在老师讲的内容和书上的内容相互比较鉴别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在考试前的最后一个月,他会根据老师的讲义、PPT、历年考题和自己的阅读,整理出属于自己的复习笔记,这样上考场会非常得心应手。
除了独特的学习方法之外,郭栋学长还习惯于给自己找一个方向。在硕士的初期阶段,他发现没有了考试之后,人会很容易陷入迷茫状态,就好比驱车从高速公路上突然开到一望无垠的平坦草原上,赛道消失了,优秀的标准没有了一定之规,前进的方向也不知在何处。所幸的是,他很快就进行了调整,找到了热爱的方向。
这种热爱源自他中学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从那时开始,他就决定要做一个老师,而当他看到大学的三尺讲台,看到大学老师的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他更是坚定了自己要留在这个最高的Level的讲台的决心。为此就要好好学习,做好学术。可是当初轻狂无畏的少年哪里知道“学习容易,学术不易”。这一做,便到了现在,未来还将继续为之“疯狂”。
韦伯说,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而恰恰是郭栋学长本科三年级那次“鲁莽”的经历,开启了他整个学术生涯的大门。“张老师,我热爱法理,有志于学术,想做您的学生。”张老师笑着接过了我的材料,一周之后,他收到了答复:“郭栋同学……我愿意做你的导师,从硕士到博士。”这一场关乎热爱的豪赌,必定是郭栋强烈的渴望,持之以恒的努力,穿透灵魂,才能从命运的手中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
科研生活是一场修行,唯有谦卑的态度,才能让学术的厚土中,开出灿烂的花。“对待学术,我是越来越谦卑的,低到泥土里,半点都骄傲不起来。”就像郭栋学长的一篇公路执法中的罚款票证的法社会学研究的文章,第一稿完成的时间是2015年5月,第一次投稿的时间是2015年8月,第二次投稿的时间是2016年8月,第三次投稿的时间是2018年5月,至今仍在审稿中,距离第一稿的完成将近5年时间了,最新的版本差不多是第十稿了。面对这些不舒心的退修,他没有选择就此放弃,当初他告诉自己,如果通不过就一直改下去,硕士发不出就等博士,现在他说,博士毕业前发不出去就等做博士后或工作之后。没办法,自己选择的学术之路,再艰辛、再迷茫也要坚持走下去。谈及为什么如此执迷,他微笑着略带羞涩地说,一个二十几岁而立之前的博士生,能站在某个领域人类知识的巅峰和最前沿,能触摸到人类认识的极限和天花板,已经是一件幸运的事,如果更幸运,还能偶尔稍微地为人类知识库创造哪怕那么一丁点儿增量,那就是一种绝妙的高峰体验了。
更多地时候,你能看到的是一个安静而绝非张扬的郭栋。也许是在寝室码论文、与室友交流思想切磋学术,也许是在研究茶道或者篆刻,也许是在爬山登高望远,也许是在傍晚幽静的之江校园内散步,做一只“密涅瓦的猫头鹰”。谈起这三年做过的最骄傲的事情,他微笑着说:“我听过凌晨四五点之江的鸟叫声。”
博士生涯的结束,只是郭栋学长人生的一个节点,尽管未来的去向暂且不得而知,但是相信他对纯粹的学术的热爱和向往永不停止。唯愿:你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