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6日,法学1702班召开“周恩来生平分享汇”主题班会。对周总理生平的第一次分享会,围绕着《周恩来传》的第二章“淮安青年”和第三章“英雄本色”展开。通过阅读,我们不仅领略了周恩来总理波澜壮阔的革命道路,更深深为其人格魅力所吸引,也因此希望通过分享会,将这份敬仰传达给更多的同学。
本次分享由六位同学担任主讲人。组织委员张怡晴同学进行了精要的开场,陈锐、郭雨辰、李秋晗、王康、曾菁菁五位同学分别就各自的理解视角展开了分享。
陈锐:整理周总理的一生,波澜跌宕,雄浑壮美。在民主战争的危急时刻,他力挽狂澜,率众发动南昌起义,为中国革命打造了一支威武之师;在红军长征的危难关头,他力排众议,奠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避免了党的分裂和革命的失败;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他齐心协力,团结国民党人和民主党派,抗击侵略者维护民族尊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关键时期,他身担重任,抓建设搞外交巩固政权,让遭受百年屈辱的中国重焕生机,昂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十年浩劫的非常时期,他既要和林彪、江青等人斗智斗勇、迂回斗争,还要保全老干部,保护知识分子,保障国家经济生产的正常运转。面临危难,他从不退让;面临责任,他从不回避;面临屈辱,他从不辩解。几乎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周总理都时时身处于激烈的时代浪潮中,刀枪齐鸣万马齐喑,或暗流汹涌千钧一发。
郭雨辰:在个人修养方面,学习改变了周总理的人生轨迹,是其人生“转变的关键”。1910年,周总理离家到东北继而到天津接受新式教育,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如他在1946年所说:“我在铁岭入了小学,六个月后又去沈阳入学,念了两年书。从受封建教育转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开始读革命书籍,这便是我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兄弟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1914年,周总理在南开中学写了一篇作文《一生之计在于勤论》,其中提到:“欲筹一生之计划,舍求学其无从。然学而不勤,则又何贵乎学。是故求学贵勤,勤则一生之计足矣。”
李秋晗:总理自小立下为祖国奋斗的愿望,而在他之后的实践中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求学时、战争时、工作时,他都一刻不曾忘记自己的初心。他呕心沥血,用自己的时间与生命求得一个安定新生的祖国,为祖国将来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千千万万的后生创造了和平的环境;为新中国的崛起奋斗了终身。郭隆真曾说:“爱国不分男女,救国不能后人”。的确,爱国的责任与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无关,与自己所处的时代无关,只在于发自内心而化为行动。从周总理身上,我们可以读到:年少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长后,则可以为祖国做更多的事情——祖国面临危难,即使只是一个普通人也要尝试去拯救;祖国需要力量,便努力学习用自己的一身技艺建设祖国;祖国和平安定之时,则驻守自己的岗位,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康: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身处动荡的年代,目睹山河凋敝、人民苦难,周总理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他在学生时代就在心里埋下了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种子。他在南开中学时,就呼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他亦用一生践行着心中对祖国和人民许下的承诺。在南开大学,周总理勤奋学习,广泛阅读,从古代进步作家顾炎武和王夫之的著作,到近代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翻译作品,他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开拓新的思想领域。在孙中山先生赞助出版的刊物中,他关注时事,了解到革命的意义和精神,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为了更好地探索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周总理又先后去了几个国家,最后认定: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从此他加入了在巴黎的共产主义小组。回国后,亦积极投身革命。周恩来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此后,周恩来一直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曾菁菁:如果说退让不争、待人和善是一直以来周总理给国人留下的印象,那么在读过《周恩来传》之后,于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期间周总理在上海的党中央担任军委书记时同白色恐怖作斗争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敢、镇定与机智。在党和国家的利益面前,不顾个人安危,将生死置之度外,在必要时所表现出的毫不留情更是丰满了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英雄本色。他一生退让不争,但在关键时刻的英勇无畏却从未缺席。
品读《周恩来传》回顾周总理一生的故事让人颇有感触,但这样的缅怀与想念并不会停留于此,我们怀念他,怀念他永远活在中国的崇山峻岭与江河大川中。
张怡晴:从青年运动中历练的淮安青年,到革命大潮中彰显英雄本色,周总理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诞生和成熟,也逐渐成长成为在青年运动中、革命战争中、政治斗争中、国家治理中都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读他的传记,我常常忍不住发出感叹,我所熟知的任何美好的特质,几乎都能够在周总理的身上得到诠释。年少时便胸怀中华崛起的远志,亦有勤奋求知的毅力;青年时不仅时刻保持对救国之路的求知欲,更有组织和带领学生运动的行动力;留学时不仅有着成立党小组的远见,更有笔耕不辍、激励人心的文才;革命战争中不仅有运筹帷幄之智谋,更有当机立断之勇气;新中国的建设中,他对内识人善断,对外亦展外交之才。若论品德,周总理更可称楷模,他谦逊低调,心怀平等与正义,更是用行动将舍己为公、舍己为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些美德,实实在在地刻在了新中国的历史上。
从青年运动中历练的淮安青年,到革命大潮中彰显英雄本色,周总理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诞生和成熟,也逐渐成长成为在青年运动中、革命战争中、政治斗争中、国家治理中都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伟人已逝,可是周总理在方方面面为后人留下榜样,而我们,无论从那个方向去看他、靠近他,都会被他的精神所吸引和感染。他所呕心沥血一生守护的理想信念将被人民永远铭记、坚持和传承下去,这亦将是对周总理最好的纪念。
分享汇的最后,全班同学观赏了2007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八月一日》,影片以南昌起义为主题,讲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周恩来同志按照党中央的决定,和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于1927年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的故事,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立了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至此,法学1702班第一次周恩来生平分享汇圆满落幕。
文稿:孙润哲